辛语
每年开学季,焦虑从不只属于孩子。近日,山东一所小学要求一年级新生家长集体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在网上引发关注,“又在给家长制造压力”“就是在转嫁责任”等吐槽声量不小。
面对质疑,该校老师称本意并非让家长学习具体的课程知识,而是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给孩子做榜样等。
在开学第一课中,对家长进行家校共育的培训,正是推动家校形成合力,让教育形成闭环的重要一步。“我用行动去影响孩子”“我用心去陪伴孩子”“我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既寄托了学校的期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学校的出发点值得肯定。
然而,为何这份善意未能完全传递?厘清背后的社会情绪,才能找到推进家校共育的发力点。
部分家长的抵触情绪,首先针对“宣誓”这一形式本身。长期以来,公众对各类“走过场”的仪式抱有天然的警惕,当集体宣誓出现在教育场景中,一些人也容易产生条件反射式的疑虑,将其与“表演”和“空谈”画上等号。
更深层次的抵触情绪,则来源于一些学校在家校共育边界划分上的模糊。
近年来,家校职责错位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学校在开学时要求家长打扫教室,有的强制给家长排班轮值“护学岗”,有的要求家长轮流到校监督晚自习……不少家长在肩负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的同时,又平添了新的工作量,个人精力与对学校的信任不断消耗,也形成了“一碰即炸”的情绪敏感点。
因此,当学校再发起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时,哪怕初衷良好,也容易被置于怀疑的目光下审视,认为有“任务摊派”“转嫁责任”之嫌。
然而,因部分执行层面的问题,就全盘否定家校共育的价值,抗拒在家庭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无疑是因噎废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悉心教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言传身教。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管理情绪、如何树立榜样,这些都是为人父母需要不断研习的“必修课”。这一点,是争议双方都难以否认的共识。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父母要不要好好学习”,而在于“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对家长来说,行动永远比话语重要,对学校而言也是如此。
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更务实、更细致的支持,例如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沙龙交流,或可供参考的亲子阅读书目、沟通技巧指南等具体资源。另一方面,学校也必须最大限度厘清家校职责边界,从而重建家长的信任。事实上,教育部也已多次明确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家长与学校各司其职、配合得越好,教育才会越成功。
面对争议,当地教育部门也不必有舆情恐惧。百花齐放的公共讨论,本质是公众对高质量、真合作的家校共育的深切期待。不妨抓住这个契机,推动学校将誓词转化为一套可操作、可持续的支持体系,争取更多家长的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真正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