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冬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大,医院的心脑血管科就诊人数也随之增多。数据显示,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出30%,老年人更易因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引发意外。其实,只要做好科学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风险,这5个关键要点一定要记牢!

1.控好温度:别让身体“受凉”
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血流变慢,容易形成血栓。日常要注意“分层保暖”:
- 外出时戴帽子、围巾、手套,重点护住头部、颈部和手部,这些部位血管丰富,受凉后易直接影响血压;
- 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大的环境(比如从暖气房突然到室外,血管易“忽缩忽扩”);
- 洗澡水温控制在38-40℃,避免用过冷或过热的水刺激身体。
2.管好血压:定期监测,别“硬扛”
冬季血压波动会比平时更明显,很多人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却没在意,最终诱发心梗、中风。建议:
- 高血压患者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比如晨起后、睡前),记录数值,若连续3天血压超过140/90mmHg,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 别擅自停药或减药。冬季血压升高多为生理性适应,停药可能导致血压骤升;
- 情绪别太激动。生气、紧张会让血压瞬间飙升,尤其要避免和家人争吵、看刺激的影视内容。
3.吃对饮食:少“高油高盐”,多“护心食物”

冬季大家爱喝热汤、吃火锅,但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会加重血管负担。调整饮食可以这样做:
- 少吃腌制食品、肥肉、油炸物,火锅汤底别喝(油脂和嘌呤含量高);
-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芹菜、苹果,能帮助降低血脂,预防血栓;
- 每天喝够1500-2000ml温水。冬季干燥,血液易黏稠,温水能稀释血液,别用奶茶、咖啡代替。
4.适度运动:别“猛动”,选对时间
冬季运动不当反而会增加心脏负担,比如晨起空腹剧烈运动,易引发低血糖和心梗。正确的运动方式是:
- 选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后,此时气温较高,血管不易受刺激;
- 运动强度以“微出汗”为宜,比如快走、太极拳、轻柔的广场舞,避免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
- 运动前先热身5分钟,活动关节、拉伸肌肉,运动后别马上停下来,慢走2分钟再休息。
5. 警惕信号: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前往往有信号,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 突然头晕、头痛(尤其是单侧头痛)、视物模糊;
- 胸痛、胸闷,尤其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 手脚麻木、无力,比如拿东西掉地上、走路打晃;
- 说话含糊不清、流口水。
冬季护心脑血管,关键在“细节”——保暖到位、清淡饮食、监测血压、适度运动,再加上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就能平安度过这个“危险期”。
别忘了把这些知识转给家里的老人,守护他们的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来源:美丽红桥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