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扩内需堵点?尹艳林、黄益平、卢锋最新发声

【大河财立方记者 程帅星】“当前,提振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是取消一些限制性措施。”在8月14日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如是说。

他认为,我国居民存款余额较高,增速较快。基于此,要取消消费限制性措施,让“有钱人”去消费,从而带动市场,进而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增长。

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扩大有效国内需求分享观点。

建议清理限购、限贷、限价等干预措施

今年以来,扩内需、促消费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重要方向。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尹艳林认为,国内大循环的最大堵点是有效需求不足。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消费倾向遇到瓶颈、消费意愿不强、收入增长预期下降、投资收益下降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内需增长机制不健全,面临不少体制机制方面的堵点,比如一些行政性管制措施限制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限制性消费政策仍大量存在。

因此,他认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坚决摒弃行政随意干预居民消费的惯性思维,调整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全面清理现有不利于消费释放,尤其是各类限购、限贷、限价等行政干预措施。

尹艳林还提出,健全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既包括消费方面,也包括投资方面。要将立足点放在为企业投资做好服务上,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同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弥补效应”,弥补市场失灵,也要避免“挤出效应”,让企业投资发挥更大作用。

破解“供强需弱”矛盾,提高居民消费率

北大国发院院长黄益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资源配置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未来,可以探索将这些权限进一步让渡给市场。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擅长招商引资、扩大产能等供给侧方面的经济活动,容易造成供需不平衡。深层次改革或可从地方政府入手,解决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问题。

北大国发院校友学院发展基金讲席教授卢锋认为,当前,我国面临“供强需弱”的矛盾,在内需方面,居民消费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过去我们经常提及‘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往往是供给方面的,可以看出,需求不足不是一个偶然的、周期的现象,它存在一个深刻的、结构性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均值为56.6%,中等收入经济体为52%。根据最新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39.1%。在上述数据库的全球149个经济体中,中国居民消费率排名倒数第10。在人口800万以上的经济体中,中国位列倒数第1,显著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水平。

卢锋建议,我国在编制下一步发展规划时,可以制定一个量化指标,比如把居民消费率提高5至10个百分点。一个具体的措施是,拿出一部分资源提高老百姓收入,特别是基层老百姓收入,从而提振消费。

“在保持和巩固制造大国地位的同时,建设一个‘和供给相匹配’的消费大国。”他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7

标签:财经   内需   最新   黄益平   尹艳林   卢锋   措施   限制性   机制   市场   经济体   大循环   收入   中国   北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