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指挥权!星巴克中国押注本土资本,长期躺赚才是关键?

11月4日,咖啡圈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星巴克咖啡公司正式官宣,和中国的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要一起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更让人意外的是,博裕要拿到合资企业60%的股权,星巴克自己只留40%。

刚开始看到这个消息,我还以为星巴克是要放弃中国市场了。

后来仔细琢磨交易细节才发现,人家这波操作根本不是撤退,反而像是精心设计的“躺赚”方案。

基于大概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博裕获得相应权益,而星巴克给中国零售业务的估值超过130亿美元。

这个估值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包含了出让股权的收入、自己保留的40%权益,还有未来十年以上的品牌授权费。

这笔交易其实不是一时兴起。

早在2024年7月底,星巴克就在全球股东会上放了信号,说要在中国找战略合作伙伴。

到了2025年7月,他们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有超过20家机构对合作感兴趣。

最后博裕和凯雷集团进入了决赛圈,一番角力下来,博裕笑到了最后。

60%股权易主星巴克中国玩起“甩手掌柜”

星巴克中国这些年的日子,说好不好说坏不坏。

2025财年全年,中国市场净收入有220亿元,还增长了近5%。

单看这个数据,生意不算差。

但另一份数据就让人有点揪心,市占率从之前的34%降到了14%。

市占率的下滑不是没有原因。

现在中国咖啡市场早就不是星巴克一家独大的时代了。

本土品牌开得遍地都是,价格更亲民,产品也更懂中国人的口味。

下沉市场的咖啡需求越来越旺,这些本土品牌反应快,布局也迅速。

星巴克在一二线城市的优势慢慢被稀释,想往下沉市场走,又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如此看来,星巴克出让控股权,更像是一种战略妥协。

美国总部大概也意识到,在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角力中,自己亲自下场操盘已经不占优势。

与其硬扛着竞争压力,不如把控制权交给更懂本土市场的博裕资本。

这样一来,星巴克不用再操心门店运营和市场拓展的琐事,还能稳稳拿到品牌授权费和股权收益,简直是锁定了长期利润。

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还会以上海为总部,管理现在全国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

双方的目标是未来把门店数量拓展到20000家。

这个目标听起来挺吓人,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博裕资本在国内消费赛道摸爬滚打多年,投资过不少连锁品牌,对下沉市场的拓展门路很熟悉。

有他们帮忙,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速度大概率会提上来。

本土资本接盘那些年成功的“前辈案例”

星巴克这波操作,其实在跨国餐饮品牌里早有先例。

最典型的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它们早就在中国市场试过这种“本土资本+品牌授权”的模式。

2017年,麦当劳把中国内地和香港所有店面的特许经营权,卖给了中信系和凯雷投资。

之后麦当劳中国改名为金拱门,门店数量从2000家一路涨到了现在的近8000家。

另一家巨头百胜中国,2016年从百胜餐饮集团拆分出来,还引进了春华资本等本土投资者。

拆分后的百胜中国发展也很迅猛,光是肯德基门店就从7000家左右涨到了12000多家。

这两个案例的成功,想必给了星巴克很大的信心。

本土资本的优势太明显了,它们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决策效率高,在下沉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强。

麦当劳和肯德基就是靠着本土资本的加持,快速适配中国市场,才实现了门店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不过,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风险。

博裕资本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最核心的诉求是财务回报。

为了实现2万家门店的目标,为了提升盈利效率,合资公司很可能会加速推出本土化产品,甚至可能开放加盟模式。

本来想,开放加盟能快速扩张,但后来发现这里面的门道不少。

加盟模式容易出现管理漏洞,服务和产品质量可能会参差不齐。

星巴克一直以来的品牌调性能不能保住,这是个大问题。

如何在快速扩张和维持品牌标准之间找到平衡,是博裕资本接下来要面对的关键挑战。

毫无疑问,星巴克独领风骚定义中国咖啡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中国咖啡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

国际品牌有星巴克撑场面,本土头部品牌像瑞幸、库迪门店数量众多,还有不少区域小众品牌在细分赛道做得风生水起。

下沉市场已经成为咖啡行业的新战场。

2025年低线城市的咖啡消费渗透率提升明显,越来越多的县城里也能看到连锁咖啡品牌的身影。

博裕资本接手后,星巴克大概率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下沉市场。

但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和一二线城市不一样,对价格更敏感,口味偏好也不同。

星巴克能不能做出让下沉市场消费者买账的产品,还得打个问号。

从麦当劳到肯德基再到星巴克,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它们不再执着于亲自操盘,而是更愿意和本土资本合作,借助本土力量实现本土化适配和快速扩张。

这种转变不是示弱,而是对中国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一种更务实的选择。

如此看来,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未必是坏事。

更多品牌的竞争,会带来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合理的价格。

而对于跨国品牌来说,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光靠品牌光环已经不够了。

深度绑定本土资源,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才是长久之计。

星巴克的这波战略调整,究竟会成为教科书式的成功案例,还是会遇到新的难题,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美食   中国   本土   资本   关键   押注   品牌   中国市场   市场   咖啡   麦当劳   肯德基   股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