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上铺天盖地都在说“消费降级”。
啥意思?就是以前大家花钱大手大脚,现在开始勒紧裤腰带。
外卖点得少了,奶茶不喝了,衣服开始看拼多多了,连电影都不去电影院看了。
但是,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矛盾的现象:
明明都说穷了,可是火车站、高铁站、机场人山人海;
五一、国庆、春节一来,景点全是人,酒店、机票价格照样翻倍,抢都抢不到!
这不是消费降级了吗?那为啥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逻辑的事。
首先得明白一个事:
“消费降级”不是大家都不花钱了,而是花钱更讲究了。
以前有钱就冲,买东西不看价,现在货比三家、拼单凑券。
同样,旅游也不是“豪华团、五星酒店、随便刷卡”那种高消费,而是“自驾游、拼房拼车、能省则省”的新玩法。
你别看景区人多,很多人是住民宿、吃外卖、蹭公交去的。
不信你打开某团某红书看看,铺天盖地全是“穷游攻略”“人均200玩转三亚”“预算500游成都”。
一句话:
大家不是不旅游了,是不再盲目花冤枉钱了。
再来说个关键点——
为啥大家舍得花钱去旅游?
因为旅游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娱乐消费,而是情绪的刚需。
在家躺着刷手机,看再多短视频也比不上亲眼看看大海、吹吹风。
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远离日常生活,走出去换个环境,才能缓口气。
这两年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明明存款不多,但还是忍不住想出去走走?
这就对了。
有人说:“人生不是只有谋生,还有诗和远方。”
在生活一地鸡毛的时候,旅游,就是普通人能负担得起的“逃离”。
别忘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疫情三年,憋坏了太多人。
那时候说走不能走,说见不能见,说聚不能聚,想出门还得看健康码和核酸。
人是有惯性的,压抑太久,就会反弹。
所以疫情一结束,机票一开放,大家像疯了一样地“补偿性出行”。
有人甚至三年没旅游,一放开直接安排了四五趟。
这是报复性旅游吗?是,但更是**“报复性活着”**。
命都经历过风险了,还不让人出去透口气?
还有个现实但扎心的原因——
在朋友圈,有没有去旅游,也是一种“隐形炫耀”。
你仔细观察一下:
有人买不起房、车,但每年都会去好几个城市打卡。
发一组“旅拍照”,配上文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点赞就上来了。
旅游,成了一种“低成本的面子投资”。
不用多贵,但拍得美、发得勤,就会被默认“过得不错”。
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照、风景照、穿搭照,就像“数字名片”。
哪怕不说话,也能让别人知道你“没躺平”。
说实话,现在大家都活得越来越现实。
真正砍掉的,是这些东西:
但旅游这种能让人放松、能带来回忆的消费,反而被保留下来。
因为它对人的价值不止是消费,更是精神满足。
很多人不是没钱,而是把钱花得更有目的、更有效率了。
别再用老眼光看新消费,现代人精着呢。
你可能会问:“没钱的人也在旅游?”
答案是:对。
而且,这部分人是现在旅游市场的主力。
比如这些人:
旅游从来不是“有钱人”专属,只是换了玩法而已。
现在旅游早就不是“有钱才玩得起”,而是“会玩才玩得好”。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
旅游行业本身也卷得厉害。
为了吸引人,各种促销、降价、补贴层出不穷。
以前订酒店要好几百,现在满天飞的“9.9特价”“百元民宿”。
“反向旅游”流行起来:去小城、冷门地、非假期,便宜还不挤。
你会发现,不是游客变富了,是旅游变“亲民”了。
再加上平台补贴、信用卡优惠、免税购物……谁不心动?
你说大家都在“消费降级”,但为啥旅游火爆?
答案其实很简单:
大家不是没钱,是更在意“怎么花、花得值”。
旅游,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情绪的出口。
人越穷,越想找个方式喘气;
日子越难,越想抓住点亮光。
所以别再说“这届年轻人穷还玩”,
他们只是想告诉你:
“钱可以没有,但快乐不能不争取。”
写在最后:
有人说:“懂得生活的人,不会为了柴米油盐,把整个世界关在门外。”
与其天天焦虑房贷车贷,不如偶尔停下脚步,看看远方。
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
你同意吗?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