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科普 | 告别“秋乏”“悲秋”,秋裤:这招比我还管用!

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

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

秋分刚到

不少人秋裤预警还没生效

“emo预警”却显露出来!

仿佛身体在自动执行

“秋季悲情模式”

其实,这种秋天专属情绪早就被古人拿捏了。俗语说秋分这天“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讲得是天地万物从生长切换到收敛模式。同样,我们的情绪也会跟着换频道。但别担心,今天就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袁海宁医生,从现代科学和中医两个角度来解释秋天情绪变动的原因,教你藏在传统里的养生智慧,帮你把“悲秋”调成“喜秋”!

从现代科学和心理学角度

看“悲秋”

AUTUMN

1. 日照减少与生物节律变化

核心原因:秋分后,白昼明显变短,日照时间减少。

生理影响:阳光是调节人体生物钟和血清素水平的关键因素。日照减少会导致血清素分泌下降,同时使褪黑素(与睡眠有关)分泌增加。

情绪影响:这会直接导致人更容易感到疲惫、困倦、精力下降和情绪低落。

2. 环境与心理暗示

万物萧瑟:秋风凉、树叶枯黄凋零,这种肃杀的景象容易给人一种繁华落尽、生命消逝的心理暗示,从而触发悲凉、感伤、怀旧的情绪。

年关压力前瞻:进入秋季,也意味着一年剩下时间不多,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开始回顾一年的得失,如果未达预期,容易产生焦虑、紧迫和压力感。

从中医养生理论角度

看“悲秋”

AUTUMN

中医将这种秋季的情绪变化归结于“天人相应”,即人体的生理和情志会与自然环境同步变化。

1. 秋主“悲(忧)”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秋季对应金,在五脏对应肺,在情志则对应悲和忧。因此,秋天出现悲伤、忧郁的情绪,是自然之气对人体影响的一种正常表现。

2. “秋燥”伤肺阴

秋季气候干燥,这种“燥邪”最容易伤害到肺(肺喜润恶燥)和肺阴。

肺的功能不仅是呼吸,还主宣发和肃降,掌管一身之气。肺阴受损,会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气机运行不畅。

肺与悲忧互动:肺气虚弱或运行不畅时,人更容易产生悲伤情绪;反之,过度悲伤也会耗伤肺气,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悲伤时会感觉“气短”“胸闷”“想哭”。

3. “秋收”与情志的收敛

自然界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收敛、肃降的季节。

人体的气血也会从体表向体内收拢。这个收敛的过程,不仅针对气血,也针对神志。因此,人的情绪会不像夏天那样外向、亢奋,而是趋向于内省、平静,甚至略带压抑。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转换,但如果收敛太过或自身调节不及,就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4.总结秋天的情绪变动

综合来看,秋天人的情绪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变动趋势:

从外向转向内向:更倾向于独处、思考,而不是社交和表达。

从亢奋转向平静甚至低落:兴奋感减少,更容易感到疲倦和情绪下沉。

容易产生感伤和怀旧:看到秋景,易触景生情,回忆往事。

容易烦躁或焦虑:秋燥不仅伤肺阴,也会耗伤肝阴,导致肝火偏旺,使人情绪变得急躁、易怒,同时伴有口干、皮肤干、睡眠不安等症状。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秋季出现这些情绪波动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是身体对自然变化的响应。

中医调理情志之道

AUTUMN

秋季养生是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体系中的精髓部分,其核心在于顺应自然“收敛”之气,为冬天的“收藏”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原则: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曰:“秋冬养阴。” 这里的“阴”指的是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秋季气候干燥(秋燥),容易耗伤人体的阴液,导致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因此,秋季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燥邪伤人,滋养肺阴。

1. 精神调养:安宁平和,收敛神气

(1)原则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2)方法

避免沉溺于悲伤、感秋的情绪中。可多听轻松欢快的音乐。

多晒太阳,吸收阳气,驱散忧郁。

练习静坐、冥想、书法等,以保持内心平静。

2. 起居调养: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1)原则

顺应阳气收敛,阴精渐长的规律。

(2)方法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养精蓄锐。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防寒保暖:俗话说“春捂秋冻”,但“秋冻”指的是不宜过早添厚衣,以微微感凉而不觉冷为宜,以提高耐寒能力。对于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应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注意背部、肚脐和双脚的保暖,防止寒邪入侵。

3.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这是秋季养生最核心的一环。

(1)首选润燥之品

果蔬类:梨、甘蔗、银耳、百合、山药、荸荠、莲藕、萝卜。

推荐膳食:冰糖炖雪梨、百合银耳莲子羹、蜂蜜水,这些都是滋阴润肺的佳品。

(2)少辛增酸

少辛:减少葱、姜、蒜、辣椒、花椒等辛辣发散之物的摄入。因为辛辣味会发散肺气,与秋季“收敛”的养生原则相悖。

增酸: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苹果、柚子等。酸味能收敛肺气,防止秋燥导致的肺气耗散。

忌苦燥:过度苦味的食物(如某些苦瓜、浓咖啡、浓茶)易伤津耗液,秋季不宜多食。

4. 运动调养:动静相宜,不宜大汗

(1)原则

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防出汗过多,耗伤津液阳气。

(2)推荐项目

柔和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散步、瑜伽。

传统导引:练习“六字诀”中的“呬(字音:sī)字功”,此功专门用于调理肺气。

登高望远:重阳登高是传统习俗,可心旷神怡,宣泄情绪,顺应秋气。

5. 经络穴位养生:培土生金,滋阴润肺

揉按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用食指指腹按揉,可通利鼻窍,预防秋季感冒和鼻炎。

叩击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手握空拳轻叩,可舒畅胸中之气,排解肺毒。

按揉足三里(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健脾益气,遵循“培土生金”(通过补脾胃来益肺气)的原则。

按揉三阴交(脚踝内侧上方四指):滋阴润燥,对缓解皮肤干燥、口干有益。

医生总结

中医秋季养生的精髓可概括为:“和”字为先

与天和:顺应秋令“收敛”的自然特性。

与身和:通过润燥、保暖、静心,调和身体内外,防止燥邪、寒邪伤人。

与心和:保持情绪安宁,收敛神气,避免悲忧伤肺。

遵循这些古老而智慧的法则,就能有效地保养身体,平稳地从夏季过渡到秋季,并为健康的冬季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解读“悲秋”情绪到解锁“润燥”食谱,秋分教我们的其实是“顺应自然”的智慧:不抗拒季节带来的变化,用科学的方法和传统的智慧呵护自己。就像田野里的稻穗在此时饱满,我们的身心也该在收敛中蓄力!

秋天到了,别忘了提醒爸妈添件外套护好腰背,陪孩子去捡片秋叶做书签,给自己炖锅冰糖雪梨润润嗓子……愿你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里,收获安稳的睡眠、舒畅的呼吸和一颗温柔不燥的平常心!

文章作者

袁海宁

主任医师

擅长:常见精神疾病的中西医诊疗,特别是对于焦虑抑郁的躯体症状、常见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诊治。

欢迎点击下方

“互联网医院”卡片

可享受更多线上诊疗服务

↓ ↓ ↓

一键导航,到院无忧

↓ ↓ ↓

想投稿?想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养生   管用   安定   情绪   秋季   中医   秋分   秋天   阳气   滋阴   日照   原则   悲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