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这个“计算星座”不简单!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携手之江实验室,探秘“三体计算星座”

橙柿互动 记者 方玉倩、翁丹妮


8月4日,阳光明媚的盛夏午后,2025年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活动正式启程,首站以“太空织网 AI上天”为题,带领大家探秘“三体计算星座”的科学世界。

活动现场,浙江省科技馆的金牌科普辅导员团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炫酷的科学实验秀。流星锤、杜尚转盘、杆子顶碗……这些道具和小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旋转”,背后蕴含了惯性、离心现象、角动量等科学原理。辅导员老师们生动的展示、幽默的串场和讲解,惹得现场的大朋友小朋友都欢笑声连连,开心之余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

今年5月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三体计算星座”首发12颗计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具备整轨互联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星座,它能发挥什么作用?本次活动或许就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问。


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失太空

走进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展厅,王坚院士的这句话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

截至2024年底,全球在轨卫星11605颗,其中美国最多,8813颗,中国1084颗,具备卫星制造能力的也仅仅只有10多个国家。传统的人造卫星主要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大类,而构建“三体计算星座”的卫星属于第四类——计算卫星。

本次活动的重磅嘉宾——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技术总师、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通常卫星采集信息回传,由地面解析处理,但这种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90%以上的有效卫星数据因此被丢弃,数据传输时效性也很差。“三体计算星座”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将计算搬上太空,为卫星装上“智慧大脑”,信息可以直接在太空进行处理,之后给地面发回处理结果。

三体计算星座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新机制,联合全球创新主体构建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空天”产业变革。

“全世界有几颗卫星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呀?”一位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乍一听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李超却直言这是个好问题,耐心介绍了发射卫星前要先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等一系列流程。他说,全球低轨卫星的预计资源总数在6万颗左右,我们未来要做的就是在6万颗里占据一席之地。


287天,近百万行代码,把计算送上天

12颗卫星环绕地球的模型,1:1复刻的计算卫星模型,太空同款的星载智能计算单元……展厅里实物+图文并茂的展示,让遥远抽象的“三体计算星座”变得真实可感。有同学感叹,怎么和想象中卫星的样子不太一样?旁边的家长接话,这就是带你来这里的收获呀,要亲眼看看!

100+个硬件,200+个软件,近1000000行代码,200+人参与,14方协作,6地联调……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结了团队无数的智慧与心血,在短短287天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本次卫星发射完成了多个第一:第1次实现P级算力上天、第1次实现整轨卫星互联互通、第1次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方式构建全新星座……首发任务包含12颗计算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是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能够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在轨自主完成对地观测任务。

李超展示的一系列卫星及现场发射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么多卫星装得下吗?”“火箭原来这么大呀!”对于在场很多人来说,或许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火箭发射,但这还是第一次近距离了解火箭发射所装载的具体内容以及任务完成的全流程。联想到这些卫星此刻就在头顶的太空环绕着我们,兴奋感油然而生。

除了在城市交通智能管理上的应用,现场观众提问,想要了解“三体计算星座”更多的实际应用。李超以暴雨导致的自然灾害为例,介绍了太空计算在这样的局部动态气象监测和预报中起到的作用。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卫星拍摄遥感数据,把数据传到地面进行处理,处理的时间差不多要达到小时级,而现在通过把计算和模型搬到天上,我们可以将数据处理的效率由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甚至秒级。

据悉,之江实验室计划今年完成超50颗卫星的星座布局,预计2027年达到100+颗卫星规模。未来,“三体计算星座”将达1000颗星的规模,总算力达到1EOPS。

互动环节最后一位小朋友的问题是:你猜下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这个充满童真的发问带着最纯粹的好奇,却轻轻叩开了那扇关于未来的门,或许这正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也决定了每个人在未来会做出的选择。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在这个AI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天算时代”已经从科幻走入现实,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奇迹等待我们共同见证。

“科学有观”系列活动重磅升级
“科学有观·科话武林”全新登场,共话AI时代新图景

自2021年以来,浙江省科技馆依托“科学有观”系列活动,逐步塑造出涵盖前沿科技科普、科学家精神传播与科研院所深度探访的品牌形象。四年来,“科学有观”共举办了36期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邀请了47位来自各个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作为嘉宾,吸引了超过3380万的曝光量,不仅在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等官方平台上获得了广泛报道,还深深影响了无数青少年和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也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从聆听“航天英雄”杨利伟、“英雄航天员”刘伯明的太空故事,到跟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学家们探索极地奥秘;从走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学习科技创新背后的力量,到开启国科大杭高院探索宇宙之美的未知世界,“科学有观”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科学家精神变得可亲可敬可感可学。

浙江省科协地处杭州城市地理中心,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极具热度的科普活动,浙江省科技馆为更好的服务公众,在“科学有观”活动基础上特别策划了“科话武林”栏目。与传统讲座模式不同,“科话武林” 将以深度对谈为核心载体,采用更开放、更具互动性的形式,诚邀每一位市民走进科学的奇妙世界,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约。今年计划围绕人工智能(AI)这一引领未来的核心科技展开,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行业先锋、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在这里,没有单向的知识灌输,只有围绕科技热点、前沿技术与未来趋势的深度探讨、观点激辩与跨界对话。

我们将目光投向AI如何深刻变革我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乃至认知世界的方式。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每一场活动都将为科技工作者与公众提供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的平台。从底层算法的精妙逻辑,到应用场景的无限可能;从技术突破的激动人心,到伦理挑战的审慎思考。在这里,不仅能听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分享,更有机会参与实时互动,体验AI带来的变革力量。

我们期待与你一起,在浙江省科技馆,聆听AI领域最前沿的声音,洞悉技术发展的澎湃脉动,共同畅想智能时代的未来图景。敬请期待“科学有观·科话武林”系列活动,让我们一同感受科学的魅力,探索未知的世界。关注浙江省科技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活动资讯,让我们在思想的“武林”中,共赴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对话!


审核:韩晓娟 林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科技   星座   浙江省   科技馆   实验室   抬头   科学   太空   人工智能   未来   系列   模型   遥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