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禁塑令”生效!你的奶茶和外卖会变贵吗?

最近,上海的餐饮圈和外卖行业有点“坐不住”了。

因为从2025年9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塑令”就要正式生效了。

像我们日常使用的带PE淋膜或PLA涂层的咖啡纸杯、塑料餐盒,还有一次性塑料吸管等,都在被禁之列。

此次禁令,并非简单延续以往的“限塑”思路,而是像一记重锤,带着真金白银的处罚。

违规企业最高可被罚款10万元,个体户最高罚5000元,屡教不改者将被责令停业整顿,违规记录还会被记入公共信用平台,贷款、接政府项目都可能受牵连,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会接入监管系统,自动识别违规餐具,这无疑给商家戴上了“紧箍咒”。

1

对于小品牌的奶茶店、小餐馆来说,“禁塑令”的实施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原本就薄利的生意,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比如,原本使用的一次性餐具成本较低,现在要更换为符合规定的可回收餐具,采购成本会上升,而且可能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人力成本。

再加上9月本是个值得期待的月份。

学生开学、天气转凉,外卖订单和到店消费都会迎来一波小高峰。

可“禁塑令”偏在这个时候“上线”,不少老板心里直犯嘀咕:这不是给生意“添堵”吗?

“9月1日一到,我这杯奶茶的成本要涨两块!”

一位上海街头奶茶店老板无奈地算着账。

对于像他这样的小品牌、个体户来说,“禁塑令”不只是一纸通知,更像是一记重锤,砸在本就脆弱的盈利线上。

过去,一个带PE淋膜的纸杯成本不到5毛钱,而现在换成可回收的水性涂层纸杯,价格翻倍还不止。

再加上吸管、餐盒、打包袋的全面替换,单店每月成本可能增加数千元。

尤其眼下正值开学前夕,消费旺季即将到来,本该是赚钱的好时机,却要被迫投入一大笔资金更换设备和耗材,不少小餐馆、奶茶店主直言“喘不过气”。

商家的焦虑不难理解。

原来用惯了的塑料餐盒、吸管,成本低、采购方便,突然要换成合规的新材料,前期投入肯定少不了。

就拿奶茶杯来说,以前带PE淋膜的杯子几毛钱一个,换成水性涂层的环保杯,成本可能要翻倍。

小品牌利润薄,一下子要承担这笔额外开支,确实有点吃不消。

更麻烦的是,有些商家可能还没摸清楚“合规”的门道,万一不小心用了被禁的餐具,不仅要罚款,平台评分下降、顾客流失都是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

2

但如果只看到“成本上升”这一面,就太浅了。

真正的矛盾在于:环保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长期以来,消费者习惯了低价、便捷、一次性的生活方式;

平台追求的是配送效率和用户体验;

商家则在激烈竞争中压缩成本求生存。

结果就是,环境成本被无限转嫁给了地球。

那些看似“环保”的纸杯,实则裹着一层顽固的塑料膜,无法回收,最终只能焚烧或填埋,释放有毒气体,污染土壤水源。

“禁塑令”表面上管的是杯子和吸管,实际上,它在拷问每一个市民:

你愿意为更干净的空气、更少的污染、更可持续的未来,付出一点不便和额外成本吗?

答案或许藏在上海市民的日常选择中。

有人抱怨:“以后喝奶茶不方便了。”

也有人开始自带杯,享受折扣;

有人觉得“罚得太狠”,也有人支持“重罚才能见效”。

现在,“禁塑令”把这笔“生态账”重新摆到了台面上。

它用法律和信用机制逼迫所有参与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你不能一边享受便利,一边假装看不见污染。

对小商户而言,这确实是一次阵痛,但也可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

过去几年,“可降解塑料”被捧为环保救星。

但现实很骨感:

大多数所谓的“可降解”材料需要在特定高温工业条件下才能分解,普通垃圾处理根本无法满足。

更讽刺的是,一些PLA(聚乳酸)材质的杯子混入废纸回收流后,会污染整批纸浆,导致回收失败。这就是典型的“伪环保”——看起来绿色,实则制造更多麻烦。

上海这次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

别玩虚的,要能真正进入现有回收体系的产品。

比如,采用水性阻隔涂层的纸杯,虽然技术门槛高、成本略贵,但它最大的优势是:用完后可以直接当废纸处理,打浆再造,实现闭环循环。

这种技术已在欧美广泛应用,并通过FDA和中国GB食品接触安全认证。

随着上海已率先建立起“绿色低碳纸杯先行者联盟”,由科技企业、化工巨头、造纸集团联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这意味着,环保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集体升级。

背后也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

中国的环保政策正在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设计”。

与其花巨资处理垃圾,不如从产品设计之初就让它“生而可回收”。

而那些依赖低价塑料维持运营的“低质竞争”模式正在被淘汰;

愿意提前布局绿色供应链、提升品牌形象的商家,反而可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目前,一些有实力的连锁品牌已经开始积极采用这些新技术,小商户也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3

上海“禁塑令”的意义,远不止于减少几个塑料袋、几个塑料杯。

它更像是一场倒逼整个餐饮行业乃至相关产业链进行绿色变革,背后藏着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层思考。

从短期看,它会改变商家的经营习惯。

以后餐馆采购餐具,不仅要考虑成本,更要考虑是否可回收;

外卖平台也会把餐具合规性纳入商家评分体系。

这些改变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麻烦,但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新的行业标准。

从长期看,它会重塑人们的消费观念。

当环保餐具成为常态,人们会慢慢习惯自带水杯、自带购物袋;

当“可回收”成为选购商品的重要标准,企业也会更主动地研发环保产品。

这就像当年“限塑令”刚出台时,很多人不习惯。

但现在,带购物袋去超市,已经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更重要的是,它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类过去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漠视,也映射出未来可能的希望:一个更清洁、更有序、更具责任感的社会。

对小商户来说,这是挑战,更是转型的契机;

对科技企业而言,这是市场需求,更是创新的动力;

对每一位市民来讲,这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公民意识的觉醒。

9月1日后,也许你会觉得奶茶贵了几块钱,外卖包装没那么“结实”了,甚至刚开始会有点不方便。

但想想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想想我们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更少污染的世界里,这点不方便,又算得了什么呢?

毕竟:

每一只真正可回收的纸杯,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循环与重生的故事;

每一次拒绝伪环保的选择,都是对地球的一次温柔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美食   外卖   奶茶   成本   纸杯   餐具   商家   上海   吸管   可回收   涂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