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Q
来源 | 看电视
过去一周,“七星山杯”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热搜:先是节目组宣布“投降”,宣布将剩余14名选手全员晋级;后有热门选手“老中医”因违法规则退赛。
这场举办近50天的生存挑战赛,保持着持续的热度。赛事的火热也带动七星山这个名字走进大众视野。
这场赛事全名为2025年中国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由七星山景区主办。目前,第二季比赛已经进入决赛阶段。
荒野生存挑战并非新生事物。从《幸存者》到《跟着贝尔去冒险》,这类节目在中国市场屡屡遭遇"水土不服",为何在短视频时代迎来了破圈?
而当选手们在荒野中求生时,文旅产业是否也正在经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存之战"?
“水土不服”到“本土爆款”
荒野生存叙事的转向
“一把柴刀挑战荒野”的口号回响在张家界七星山的峰林间。
这是“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的核心规则。截至今日,“七星山杯”第二季已历时近两个月。
在半决赛中,所有选手不得携带任何物资进入比赛场地,仅凭一把柴刀面对全新的生存环境。
而进入决赛阶段后,虽然选手可获得生存刀、兵工铲、锯子各一把,200克食盐,以及速生白菜与萝卜种子各4包等基础物资支持,但规则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组队、交流与互助。

这一设定,更加考验选手在原始环境下独立生存的能力。
坚持到最后的选手可以获得20万奖金。
“七星山杯”相关视频全网浏览量已经超过50亿,还吸引了知名野外求生专家贝尔·格里尔斯(贝爷)的关注。
谈及荒野求生,贝尔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
2006年,Discovery频道制作了荒野生存纪实节目《荒野求生》,展现了贝尔在极端环境下的求生技巧。

更早之前,美国真人秀《幸存者》受到瑞典节目《鲁滨逊探险》的启发,将参与者“流放”至荒蛮之地。
在极限环境下,选手们需要完成生存挑战和策略博弈,最后的赢家将由大家集体投票选出,并会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
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广泛的关注,收视率一举超过热门剧集《老友记》,至今已经播出48季。美国版本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催生了大范围的模仿、改编,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推出了本土化的版本。
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感、对未知自然的猎奇心理,对户外文化的亲近感……为国外荒野求生类节目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在极端生存场景与高额奖金的双重刺激下,此类节目已固化为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型。
在国内,荒野求生类节目更多聚焦明星的“体验式” 野外生存挑战。
2015年,东方卫视推出《跟着贝尔去冒险》,贝尔携手大张伟、白敬亭、张钧甯等明星探索贵州丛林。尽管节目至今仍有切片在网络上流传,但其播出时的收视表现却并未达到预期。

2016年,安徽卫视与韩国SBS合作打造《我们的法则》,集结吴奇隆、黄子韬、小沈阳等一众明星组成“丛林家族”进行合作式的荒野求生挑战。
节目的整体框架,源自韩国SBS的长寿综艺《金炳万的丛林法则》。
尽管有知名明星的加入,荒野求生类节目在国内始终难以打开大众市场。
同样是荒野求生,本土化真人秀的尝试多年并无大水花,而“七星山杯”这场全素人阵容的赛事,却意外地撬动了全民关注的热潮。
相较于《幸存者》早期动辄百万美元的奖金刺激,“七星山杯”的奖金并不算夸张。真正支撑起这场赛事热度的,从来不是巨额的奖金,而是“人”。
来自贵州黔东南锦屏县的选手“苗王”吴高书表示希望用夺冠的奖金为女儿治病;另一位贵州的选手“刀疤哥”杨小永坦言参赛是为了回老家建房子;目前赛场上唯一的“00后”林北,把这场挑战当成一次“逃离现实”的机会……

也正是这些真实到几乎有些赤裸的动机,让这场赛事不同于真人秀里包装的冒险叙事。对于许多选手而言,生存远不止是七星山荒野中的考验。
而这,或许成为了大众愿意为之停留的现实触点。
此外,荒野“老中医”以出色的技艺烧制陶器、竹编且搭建吊脚楼,有网友笑称唤起了中国人骨子里面的农耕DNA。
这句玩笑后背后,恰恰指向了“七星山杯”破圈的又一动因。

这场荒野求生,从征服自然的冒险叙事转向与自然共生的文化本能,击中了中国人的关于构建家园的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
直播+短视频重构流量逻辑
不同于电视节目,“七星山杯”挑战赛生长在直播和短视频中。
荒野求生,这个曾经被贴上“小众” “男性向”的内容类型,在短视频时代迎来了一次翻身。
主办方老六荒野在抖音多个账号进行直播,从搭建庇护所,到生火的过程,选手的生存挑战被实时记录。官方账号也会发布10分钟左右的精剪版视频。

漫长的赛事过程、难以预测的真实瞬间,为赛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官方在比赛开始前,就发出“切片师招募令”,由主办方提供直播素材和最高10000万的奖金,鼓励大家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把本来容易消散的直播热度转化为海量短视频。
赞助商骆驼在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直播探班七星山选手的实况,并在直播间推出了“荒野求生选手同款”商品。
此外,“风芒视频”“四川观察”等多家媒体也在现场开启了直播,将镜头对准“林北”“冷美人”等热门选手。
直播让观众建立起与选手的长期陪伴,从而为“七星山杯”挑战赛带来了极强的用户粘性。赛事已然成为一场可以实时参与、实时共鸣、实时传播的集体事件。
譬如,观众为自己的喜欢的选手应援,预测选手的最终走向,还为他们提供建议。
凭着“越是绝境,姐越冷静”的韧劲,成为赛事中坚持到最后的女选手“冷美人”,受到了很多关注。观众见证了她从都市丽人到荒野战神的转变,即便最后因营养不良退赛了,大家的关心并未减少。

她在退赛后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就是洗头发。而这场直播,吸引了超10万人在线观看。更有护发品牌“闻着味就来了”,通过打赏礼物成为她直播间的榜一。
当荒野求生的原始张力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耦合,实时性和互动性拉近了观众与选手的情感距离,也用规模化的切片与商业化路径把荒野挑战变赛事成了巨大的流量与变现生态。
IP反哺下的文旅生存战
谈及湖南张家界,其境内的七星山对许多人而言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在这场荒野求生赛的爆火后,与赛事深度绑定的七星山,正在被重新“看见”。
在文旅卷生卷死的当下,“七星山杯”荒野挑战赛更像是文旅生存战的产物。
中国不缺乏好的风景,稀缺的是让风景长成故事的能力。
文旅传播早已从景观展示迈向情感共鸣与深度体验,传统的宣传片在短视频时代难以撬动用户的兴趣与关注。
这场赛事顺应了这个顺应了这个文旅传播的趋势,也基于对七星山自身特色的的挖掘与呈现。
七星山本就以险峻的地形为特色,并且有相对丰富的野生资源。赛事开发之前,七星山徒步爱好者中间有名气,却始终未能进入大众旅游的视野。

七星山以赛事为起点,到景区项目体验、开辟荒野求生体验路线,再到售卖同款装备等,成功构建了一个“内容-体验-消费”的商业闭环。
“七星山杯”也正尝试通过常态化运营,延续IP 生命力。
近期,“七星山杯”荒野求生挑战赛开启了第三季的报名。第三季预计增加国际选手、提升奖金,以强化IP的差异化。
除了七星山的文旅,各选手家乡的文旅部门也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

目前,已经有其他地区的文旅举行类似的荒野求生赛事。湖南怀化举办的“通道杯”荒野求生比赛还在进行中。
在流量不断涌入的同时,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问题也愈发凸显。而此类IP的长期价值,也依赖于能否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建立可持续的运营体系。
荒野求生的舞台上,选手们展现在极限环境中探寻生存边界的坚韧与智慧。
而在荒野之外,一个关于文旅转型、内容探索与地方品牌重塑的故事,也正悄然展开。
主编:罗姣姣
文:小Q
排版:小Q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