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发出「冻」感警报!这份指南请收好

【来源:廊坊市疾控中心】

冷空气发出

「冻」感警报!

这份指南请收好

有一种“颤栗”,叫“出门被冷风往骨子里钻”;有一种“紧急慌乱”,叫“翻遍衣柜,厚衣服全像约好一样藏起来”;有一种“追悔莫及”,叫“冷空气都到眼前了,才想起保暖得提前准备”!这两天,就像被按下“降温快进键”,前一天还能穿着单衣轻松出门,第二天就恨不得把压箱底的厚外套、棉毛裤全裹身上。

科学防护:穿衣全攻略

01

穿衣:暖得科学,拒绝“裹成球”

“洋葱式穿搭”升级法:内层选莫代尔、德绒等吸湿速干材质(避免纯棉吸汗后变冷),中层用抓绒衣、薄羊毛衫锁温,外层搭配过臀防风羽绒服或冲锋衣,袖口、下摆收紧防灌风。风大地区建议加戴防风护面。

关键部位防护术:头部戴能盖耳的针织帽减少30%热量流失,颈部围薄围巾预防颈椎不适,腰腹加保暖背心,脚踝用羊毛袜包裹秋裤再穿高帮靴,彻底杜绝“漏风点”。橙色、红色寒潮预警时,需重点加强头部和胸腹部保暖。

特殊人群标尺:老人儿童以“手脚不凉、后背无汗”为标准,比成年人多穿一件薄衣即可,过度包裹易出汗感冒;户外作业人员(交警、快递员等)需加穿反光保暖外套,兼顾安全与抗寒。

02

起居:居家温暖,远离隐患

室温保持20-25℃,湿度控制在40%-60%,开暖风时放盆水或用加湿器,避免皮肤和呼吸道干燥。

通风与安全守则: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暖宝宝、热水袋必须隔衣使用,防止低温烫伤老人和小孩。

作息调整方案:早睡早起保证7小时睡眠,“宅家”时避免久坐,可做室内瑜伽、太极等轻度运动,老年人晨练选上午10点后气温回升时进行,避免空腹运动。

03

出行:应对温差,安全第一

温差过渡技巧:从温暖室内到室外前,在门口停留1-2分钟适应温度,避免血管骤缩引发头痛、血压波动。

户外防护必备:戴口罩既保暖又过滤病原体和沙尘,尤其在人群密集处;洗手后及时涂护手霜,预防手部干裂冻伤;户外作业人员每工作1小时需进入温暖环境休整一次。

高危人群守护:

这些重点要牢记

心脑血管高危者

每日增加血压监测频次(早晚各一次),规律服药不擅自停药,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立即就医。避免寒冷时段户外活动,室内运动需循序渐进,防止过度劳累增加心脏负荷。

老年人与儿童

老人选宽松保暖的棉服、加绒裤,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儿童以“洋葱式”穿搭为主,重点护住腹部和脚踝,进出商场、幼儿园时及时增减衣物,别让孩子“热得出汗、冷得打颤”。 儿童房间保持通风,尽量少带孩子去超市、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处;做好老人和儿童晨午检,一旦发现发热咳嗽,立即就医,防止交叉感染。

户外作业与慢性病患者

哮喘患者出门戴N95口罩,减少冷空气和沙尘刺激;关节炎患者佩戴保暖护具,避免冷风直吹关节。户外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风保暖装备,随身携带暖手宝和应急药品,出现手脚麻木立即停止工作。

应急处理:小状况速解方案

01

轻度冻伤

用37-40℃温水浸泡复温,不可烫洗或揉搓,复温后涂冻疮膏;若出现水疱需用无菌纱布包裹,避免破损感染。

02

呼吸道感染应对

感冒初期多喝温热姜枣茶,保证休息;若出现高热(38.9℃以上)、剧烈咳嗽、喘息,48小时内就医可降低重症风险。

03

突发心脑血管症状

让患者平稳坐卧,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呛咳,立即拨打120,不盲目喂水或搬动。

小贴士:公众可以通过,查看低温健康风险预警,提高自身保暖意识及能力,及时采取应对降温措施。寒潮蓝色预警需储备保暖用品,外出或者户外活动注意添衣保暖,橙色/红色预警时避免长时间户外逗留,外出注意防寒保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撰稿:赵倩

编辑:健康教育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时尚   冷空气   警报   指南   保暖   作业   户外   儿童   寒潮   冻伤   包裹   血压   脑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