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亚洲时报10月28日报道,荷兰法院在美国施压下罢免中国安世半导体的首席执行官,此举标志着又一家中国投资企业在欧洲遭到打劫式针对,已经在中国乃至全球战略界引发一场认知断裂——欧洲究竟还是不是一个具有主权的实体?
文章认为,这是一次公开的效忠仪式:欧洲执行美国的对华技术封锁政策,甚至已经将其上升为自身法律框架的一部分。
而整个欧洲政治与舆论系统几乎无人提出哪怕一丝反思。
荷兰政府辩称,罢免决策“未与任何国家协商”,但此种说辞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在此事之前,美国早已将其母公司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并明确表示:若不更换领导层,安世将被纳入新一轮技术禁运。
而此次打击的并非敏感军工,而是广泛用于家电、汽车的传统芯片。
这表明,美方真正关心的并非所谓“国家安全”,而是对中国资本在全球产业链中任何形式存在的零容忍。
而荷兰方面的配合之迅速,则体现了一种制度化的膝盖反应:仅用一天时间,法院便神速完成了政策与法律的对接。

安世半导体
这一行为的政治含义远远大于其商业后果。
对中国企业而言,安世半导体案粉碎了对欧盟经贸中立的幻想。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同欧盟虽在安全和外交上偏向美国,但在经济政策上仍能维持一定自主权。
如今看来,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屋,美国不仅决定欧洲能卖什么,还能左右欧洲企业由谁来领导。
那么从中国视角看,这意味着欧盟的投资环境已不再安全——合同可以被华盛顿的命令撕毁,产权可以在美国施压下被剥夺,企业管理权也可以被跨洋决策直接颠覆。
那么对任何需要转移技术、建设本地供应链、进行长期布局的中国企业而言,欧盟正逐渐失去吸引力。
它张嘴“法治”闭嘴“规则”,可实际上,完全就是美国的殖民地,所有的事情,都得听主子的。
这种状态下,意味着企业风险难以评估,更关键的是:欧洲自身已无法为任何承诺背书。

欧盟和美国
而欧洲自身似乎完全意识不到这场主权流失的深远影响。几乎没有主流评论承认,安世半导体案不是政策执行,而是一场公开的忠诚宣誓——欧洲通过牺牲本国企业主权,向华盛顿表明自己在地缘格局中的附属身份。
而这一过程,不仅缺乏制度自觉,甚至连最基本的羞耻感都没有。
布鲁塞尔一边高喊战略自主、欧洲独立,一边将美国的管制内嵌入欧盟法案,这就是典型的被殖民的状态。
也只有被殖民的人,才会总是要强调自己“独立自主”。
现在,欧洲的屈服已造成不可逆的断裂,除了让中国企业失去信心之外,欧洲自身也受到巨大冲击。
在中国反制之后,欧洲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大众、博世等企业发布警告,称整车生产可能因电子控制模块短缺而停滞。
这一轮危机暴露出欧洲制造的巨大脆弱性:它依赖荷兰设备、中国产能和美国许可,缺一不可。
而当美国动手、中国反制,欧洲却连最基本的缓冲能力都不具备。

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战略路径依赖的溃败。欧洲认为自己跟着美国,就也能制定规则,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规则的执行者。
文章认为,真正令人震惊的是欧洲自身的失语与沉默。没有反对声音,没有制度抗体,有的只是把屈从包装成合作,把打击中资企业包装成“独立司法”。
这种自我欺骗的结构性虚伪,才是欧洲真正的危机所在。
当一个政治共同体连发生了什么都不愿正视,那它的衰败就是注定的。
这样一种被托管的状态,注定了欧洲只能在自毁路径上继续前行,直到被历史彻底边缘化。
最后,用报道中的一句话结尾:“欧洲领导人高呼独立,却一边戴着镣铐,一边感谢特朗普保管钥匙,然后把身上的淤青怪罪给中国。”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