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扬州某民办幼儿园的操场上,近10名老人手持长剑,缓缓演练招式。不远处,送孩子的家长陆续将书包递进校门,孩子们蹦跳着跑向教室。这一幕看似和谐的画面,却因“陌生人晨练”引发家长焦虑——11月3日起,多名家长向新京报反映:“幼儿园操场里有老人舞剑,安全谁来管?”

“早上送孩子,一眼就看到操场上有老人舞剑。”家长王女士(化名)拍摄的视频里,老人们身着运动服,剑穗随动作轻摆,操场边的幼儿园围栏上还挂着“家长止步”的标识。“幼儿园是孩子每天必经的地方,这么多陌生人进出,万一有个磕碰,或者老人突发状况,谁负责?”
另一位家长李先生更直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校外人员入校要登记验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这些老人是怎么进去的?”

家长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视频中,老人练习的操场位于幼儿园内部,与教学区仅一墙之隔。尽管幼儿园工作人员称“老人8点前结束锻炼,不影响上课”,但家长认为“时间差存在安全隐患”——万一老人延后结束,或孩子提前到校,冲突难以避免。
面对质疑,幼儿园和社区给出了“历史背景”解释:该园今年9月刚搬至现址,而老人自6月起便在小区内活动。此前老人在小区篮球场锻炼,8点前结束,与新园晨练时间重叠后,才转移到操场。“孩子们上学前,老人已退场,原本没冲突。”贾桥社区工作人员坦言,问题出在“近期天气转冷,老人晨练时间延迟,被家长发现”。
关于“老人如何进入操场”,社区承认“操场归属界定不明确”——幼儿园新搬来后,场地管理权未及时理顺,导致老人误以为“公共区域”可自由使用。
但家长的核心诉求并非“禁止老人锻炼”,而是“安全保障”:“开放可以,但得让我们放心。”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社区资源共享与校园安全的平衡题。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有鼓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21年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鼓励民办学校开放”。扬州本地也有类似实践——部分小学操场在非教学时段向社区开放,由保安或志愿者值守,既盘活资源,又减少矛盾。
回到事件本身,幼儿园操场开放具备可行性:场地闲置时段(如清晨)可用于居民锻炼;但需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准入管理:明确“谁能进”——社区居民需登记备案,老人晨练需提前报备时段;
责任划分:幼儿园、社区、家长三方需约定开放时间(如7:30前结束),并由社区保安或志愿者现场值守,避免与学生活动重叠。
“赶走老人容易,但资源浪费可惜。”一位教育工作者直言,“幼儿园场地闲置时段开放,既能满足老人锻炼需求,也能缓解社区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
目前,贾桥社区已介入调解,计划组织家长、老人代表协商:“明确开放时段(如6:30-7:30),由社区安排志愿者登记、巡查;幼儿园提供场地,家长监督安全。”幼儿园也表示,将向家长公示开放规则,争取理解。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