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的双节:品一口月饼,记一程山河

双节的时钟悄悄走过中点,回头翻拣这几日的时光,才发现最难忘的印记,都藏在两个小小的举动里——品一口月饼,是舌尖化不开的团圆甜;记一程山河,是心底放不下的家国暖。

一、月饼里的文化密码与亲情滋味

中秋那晚的月饼,是妈妈提前好几天就备下的。没有选花哨的礼盒款,只是最普通的五仁馅,掰开时能看见饱满的花生、芝麻,还有裹着糖霜的青红丝,香气扑鼻。

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妈妈递给我一块,说:“还是老味道,吃着踏实。” 我咬下一口,甜意慢慢在嘴里散开,不似网红月饼那般浓烈,却带着熟悉的家常味。

这一刻的团圆滋味,其实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月饼原本是祭奉月神的祭品,最初称为“胡饼”。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生感触,于是给胡饼起名为“月饼”。后来,祭月之风传入平常百姓家。每当中秋之夜月亮升起,全家人围桌而坐将月饼分食,共享天伦之乐。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

从宋代开始,中秋吃月饼已在民间流行。苏轼曾作诗称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到了明代,月饼成为中秋祭月时的供品,同时也是馈赠亲友的时尚美食。

我手中的这块五仁月饼,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民俗专家王来华说,月饼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其次才是美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品尝月饼,更应品味其中的文化味和亲情味。

二、山河间的幸福感知与家国情怀

带着月饼的甜意,我踏上了短途旅程,赴一场与山河的约定。

车子刚驶入郊外,就被路边的红惊艳了——一盏盏路灯上,五星红旗迎风舒展,阳光洒在红面上,亮得让人心里发烫。沿着山路往上走,秋意正浓,漫山的树叶染了黄、透了红,风一吹,像铺了满山坡的锦缎。

这让我想起今年国庆日泰山之巅的景象。10月1日,1.3万名游客齐聚泰山,在红日喷薄、朝霞映天的壮丽气象中,以升国旗、唱爱国歌曲的方式共庆祖国华诞。一位游客感叹道:“泰山之巅的万千气象,正是祖国昌盛、国泰民安的生动象征。”


旅途中,我遇见一对老夫妻,爷爷牵着奶奶的手,慢慢走在步道上,指着远处的山说:“以前这路不好走,现在多敞亮,咱们多走几步,看看这好风景。”


听着这话,我突然理解了旅行的意义——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获得抽离的视角,重新审视幸福与工作的关系。我们总以为工作是幸福的天敌,可在山间看到村民背着竹篓下山赶集时,忽然意识到:工作从不是幸福的对立面,“被生活裹挟的麻木”才是。


正如窦文涛在访谈中所说:“你跟周遭的一切没有关系,所以你很幸福。”当我们作为游客站在山水间,与这里的生活切断了所有实际关联,不必考虑教育、医疗、房贷,此刻的幸福是“无负担的感知”。但一旦真正扎根此地,与柴米油盐产生羁绊,那些被忽略的琐碎便会浮现。

三、双节过半的生命体悟

双节过半,没有赶景点的匆忙,反而多了几分从容的感悟。

一位明智的旅行者分享了他的转变:经历了几次国庆假期旅行的“崩溃”后,今年他选择不出远门,转而用“游客心态”重新探索自己的城市,结果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惬意和满足。

他睡到自然醒,看书追剧,在家做美食;去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摘水果、吃农家菜;和朋友约城市骑行,逛本地小众展馆、公园野餐;打卡本地老字号小吃街,用省下的钱买了新手机,感慨“真香”。

这正应了林语堂的话:“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其实,月饼的甜与山河的美,从来都是紧紧相连的——正是因为有了山河的安稳,才有了月饼里的团圆甜;正是因为心里装着团圆的暖,才更能读懂山河的好。

剩下的假期,不必规划满满的行程。不妨再品一块月饼,回味千年文化浸润的团圆暖;再走一段小路,看看日常被忽略的景。毕竟这过半的双节里,一口月饼、一程山河,早已把最珍贵的心意,悄悄藏进了时光里,等着我们慢慢回味,深深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美食   山河   月饼   团圆   泰山   幸福   文化   中秋   游客   旅行   流浪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