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4 日,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轰然易主!
它被以40亿美元天价将中国业务60%股权,连带运营权打包卖给博裕资本,彻底拱手让出深耕多年的中国市场主导权。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击垮这个全球咖啡霸主的,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云南大山里那些被“剥削”了几十年的咖农。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11月4日这天,咖啡圈炸锅了。
星巴克把中国业务的60%股权,以4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博裕资本。
不仅如此,他们把运营权也一并交了出去。

这意味着曾经在中国呼风唤雨的咖啡巨头,现在得听中国人指挥了。
说起来挺讽刺的,1999年,星巴克刚来中国那会,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30多块一杯咖啡在当时可不便宜,但大家还是趋之若鹜。

那时候谁要是端着星巴克的纸杯在写字楼里晃悠,那就是妥妥的精英范。
商场为了请星巴克入驻,恨不得把最好的位置拱手相让,前三年租金全免都是常规操作。
毕竟有了星巴克,整个商场的档次都上去了。

2017年最火的时候,星巴克占据中国市场的份额高达42%,全球4万家店里中国就占了8000家。
可是好景不长,2020年以后,喜茶、霸王茶姬这些本土品牌成了新宠。

而新的咖啡品牌崛起,更是给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瑞幸、库迪、拉坏咖啡竞争激烈,各种新品出的消费者眼花缭乱。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观念改变。
根据艾媒的调查,现在62%的人买咖啡首先看性价比。
说白了,大家不再为“装门面”买单了,谁家便宜实惠就买谁的。

要是星巴克顺应市场变化,自身降价也许还能跟上市场。
但它仍端着自己的架子,坚持自己的“精英人设”。

这么一来,星巴克的生意就差了:2024年,它的市场份额从28%掉到19%,营收增长只有可怜的2.3%。
今年的前三个季度更糟,营收只涨了5%,利润却暴跌85%。
市占率只剩14%,连瑞幸的一半都不到。

而博裕资本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星巴克采购云南咖啡豆的比例提到40%。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采购云南咖啡呢?这其中也有一段说法。

1904年,法国人把咖啡种子带到云南。
谁也没想到,这片海拔900到2000米的高原会成为咖啡的天堂。
现在云南有150万亩咖啡园,产量占全国的98%,主要集中在普洱、保山、德宏这些地方。

可二三十年前,云南咖啡的日子并不好过。
那时候,雀巢和星巴克表面上是帮着发展,实际上把云南当成了廉价原料基地。
为了多产咖啡豆,咖农只能把品质好但产量低的品种砍掉。

更可气的是,这些公司把云南的咖啡豆运到国外加工。
然后贴个洋标签再高价卖回中国,形成了“原料产地买高价进口豆”的荒诞闭环。

而2018年,更是云南咖啡产业至暗时刻。
因为没有加工厂和仓库,云南咖啡豆的价格比国际期货价还低,咖农一年少赚了近十亿。
很多人干脆把咖啡树砍了改种玉米,至少玉米还能卖个好价钱。

可这种情况,还不只是云南独有。
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故乡,全国20%的出口收入靠咖啡,但那里的咖农连自己种的咖啡都舍不得喝。
而欧美国家一粒咖啡豆不种,却凭着品牌、规矩和定价权,赚走了最厚的利润。

好在,云南咖啡没一直“受气”,云南农科院带来了新的转机。
科研人员在德宏建了个咖啡“种子银行”,把全世界的优质咖啡种子都收集起来研究。
原本培育新品种需要30年,他们硬是缩短到10年。

卡蒂姆、铁皮卡、波旁这些优质品种相继问世,品质直追进口精品豆,价格还便宜25%。
而真正的变革者,还是瑞幸。
2017年,陆正耀创立瑞幸时就打出了“反星巴克”的旗号,专做便宜又好的咖啡。

他们大量采购云南优质豆,即使后来经历了财务造假的风波,也没有停止对上游产业的支持。
从2022到2024年,瑞幸新开了1.5万家店,总数达到2.7万家。
他们的效率简直逆天,从下单到取餐不超过30秒,90%的订单都是通过App完成的。

其他本土品牌也没闲着,库迪搞“9.9元加盟”,把8.8元的咖啡做成了常态。
幸运咖更狠,一年在县城开1200家店,靠着巴西豆直采把拿铁做到6.9元。
古茗更是另辟蹊径,让咖啡和茶饮同价。

18块钱既能买生椰拿铁,也能买杨枝甘露,还推出了19块的龙井拿铁。
这些本土品牌的崛起,直接带火了云南咖啡。
2021年以后,云南咖啡豆的收购价从每公斤10块涨到30块.

全国30%的咖啡都用云南豆,瑞幸更是把云南豆的使用比例从10%提到40%。
不知不觉间,中国成了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咖啡产业链的国家。
我们有种植基地,有育种技术,有烘焙工厂,有咖啡机制造,还有遍地开花的连锁品牌。
所以在2025年国际咖啡价格因气候问题暴涨时,但中国市场却稳如泰山,全靠云南咖啡 “稳住阵脚”。

要是星巴克真让博裕资本接手,肯定也得改:
他们要把门店从8000家扩到2万家,新增的1.2万家主要开在三四线城市。
为了适应不同市场,他们准备推出“轻享杯”。

在一线城市,星巴克还会保持宽敞舒适的“第三空间”。
但在下沉市场,会开更多小面积甚至没有座位的外带店。

产品也在悄悄变化,星巴克已经推出了茉莉风味拿铁和生椰Dirty。
据说还在研发龙井拿铁、桂花星冰乐等更多新品。

但其实,星巴克不是第一个向中国市场低头的外资品牌。
2017年麦当劳把中国业务卖给中信,变成了“金拱门”。
2020年必胜客也进行了股权重组,2023年哈根达斯一口气关了200家店。

曾经高高在上的洋品牌,现在都得按中国的规则来玩。
这场变革的意义,远不止于咖啡。
从芯片到咖啡豆,中国正在各个领域挑战西方制定了几百年的游戏规则。

云南咖啡用全球1%的种植面积,打破了延续五个世纪的咖啡格局。
西方资本再也不能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廉价原料的提供者了。

当然,消费者的态度是两极分化的。
有人期待星巴克降价,觉得15块的星巴克挺香的。
也有老粉丝担心,如果星巴克变得和街边小店没区别,那还有什么意思?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逆袭值得我们骄傲。
当博裕带着星巴克走进县城,当云南咖啡香飘世界。
我们会发现,原来改变世界的力量,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从30多块的“装X神器”到15块的平民咖啡,星巴克的这场“认输”其实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当云南咖农不再甘心做廉价原料的提供者,当瑞幸用9.9元教育了市场,洋品牌的光环就注定要褪色。这不是失败,而是市场规则的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2025-11-05——《40亿卖身博裕:星巴克中国的告别与博裕系的咖啡野心》
2.新浪财经-2025-11-10——《星巴克中国“卖身”,外资品牌靠中国资本续命?》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