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母校记忆

随笔人生(sui bi ren sheng)

母校记忆

张耀宇·文

苏东坡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昨日写了一篇家乡小县城最高学府《一中记忆》的小文,有热心的读者给我留言说,写一写你的母校吧,虽然高中只读了一年,九十年代西北乡下的初中校园,一定很有年代感,期待读到你真正意义上母校的真容。热心读者的建议与我最近的写作计划,不谋而合。起因是上周去乡下参加发小儿子的喜宴,意外地遇到了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三十多年后师生情谊尚存,只是当年那个楚楚动人,美丽善良,善解人意的语文老师,虽然额头上爬满了皱纹,但她那双讲起课来会说话双眸,依旧晶莹透彻,风采不减当年。

一个见了恩师想不起母校者,其人必不善。

那天,我和语文老师风轻云淡地一番交流后,思绪又把拉回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在母校的点点滴滴。

我的母校八道泉初级中学,1974年建校, 距离县城8公里,建校初期称作“红专学校”,拨乱反正后,景电一期工程迎来来了大量的山区移民,学校也是在那个大背景下扩容,新修建了人字梁型8间土木结构宽敞明亮的教室,并确定了有了新校名,一直延续到了2020年前后,才被草窝滩中学兼并。

如今,母校旧校舍成了县里应急物资仓库。

细细算来,八道泉初级中学也有四十多年的建校历史,为方圆几十公里村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数以千计,成为在八道泉周边乡村出生于70后,80后和90后,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三代人心中永久的青春记忆,也当之无愧,名正言顺地成为我们的母校。

几年前,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位80后校友,这样评价母校:理智加实诚评价, 在地处西北边陲的一个偏远落后地区,有点儿乏善可陈。 但是, 我们从未看轻过自己,而是敝帚自珍,一代代的八中师生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 之所以, 没有等到60年, 百年华诞再办校史, 也许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过于快捷, 有可能母校撑不到那个时候就在历史的长河中要消失了。

这是潮流,谁也阻止不历史的滚滚车轮。

人到中年,一回想起母校,脑海里浮现出来全是劳动的场面。我是1990年秋季走进母校的,那时候母校声名远扬,教学质量在小县城始终走在前列,考上小中专的人数曾经让好多家长羡慕不已,每一年秋季开学总有别的来自县城和其它乡镇的学子,托关系找人情,不惜一切代价转到母校就读,那个刚当上校长的大个子中年人,总是趾高气昂地背着手,如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晚饭后慢悠悠地在校园里巡视,见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总是严厉训斥,我们见到他就像是猫儿见到了老鼠,纷纷躲藏了起来。

那年秋季的开学典礼,异常隆重,梳着大背头戴着黑框近视眼镜的大个子校长,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长,给全校师生侃侃而谈了学校的光辉历史,令我们新入校的近200名生瓜蛋子男女同学,羡慕不已。我们在他的讲话中也知道了,这个表面威严的校长,曾经受到过被国家级别的荣誉表彰,又加上正值壮年,干劲十足,信心十足地要把母校打造成一座荒漠戈壁中花园式的书香校园。于是,从我们那一届学生开始,上劳动课的频率明显增加。

物极必反是历史教训。

母校在1990年前的十多年里,师资力量强大,我们村上就有一位毕业于东北名校,参加工作在东北某大型钢铁企业担任工程师的长者,由于历史原因被遣送原籍,后来平反后不愿回东北工作,被组织安排到母校任教。还有一位女教师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当地成了家,落实政策后也不愿回省城,自愿留在了母校担任英语老师。正是老一辈学富五车的老教师,扎根母校三尺讲台,精心培育,才有了人才辈出,让母校在短短十几年里声名远扬。

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到了我们那一届学生入学,大个子校长为了响应“绿化大西北”的号召,发出了大干苦干三年,让戈壁校园变花园口号,动员全校师生一起,投入到了枯燥无味的挖石头山,石头缝里栽树种草的行动。为了赶进度实行了责任到人,无奈为了孩子求学,好多家长也加入到了校园劳动队伍里。

每周都有好几个半天的劳动课,走读生轮流从家中带来了洋镐,铁锨,架子车,撬杠等劳动工具,年少无知的同学们,在学校大形势的影响下,干劲十足,比学赶帮超地推进劳动进度。导致了三年初中时光,青春就这样消耗在了无休止的校园改造的劳动中。表面看似热火朝天的校园,私下里却暗潮涌动,许多好老师有的改行,有的想方设法调进城,最终的结果导致教学质量下滑,母校昔日的风采荡然无存。

在母校就读的第二个年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件。躺在功劳簿上大个子校长的工作作风,引起了家长和师生的反对,学生的天职就是进校园读书,虽然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那时候正在长身体十五六岁的少年,劳动强度快赶上种地的农民。学校的绿化工作没过多久受到了上级表扬,我们的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

言归正传,说一说大事件。

处在内忧外患,风口浪尖的大个子校长,在那年暑假月高天黑的夜晚,去几百米外的公厕解决内急时,被一块飞来的砖头击中头颅,晕了过去。好在家人久等不见其归,沿着厕所方向寻去,及时发现送医,脑震荡病愈后,虽说保住了性命,却也给他和家人敲了警钟。有关这一事件,民间流传好几个版本,九十年代科技不发达,校园里也没有监控摄像头,老校长吃了哑巴亏,藏在了心底。

我们往后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搭上小中专毕业统一分配工作的末班车,中专教育普及后,削弱了初级中学校长手中的权力,参加普通高中以考定终身,母校也跌落了神坛。多年以后,断断续续也听到了大个子校长的传言,退休后他过得并不如意。正应了《易经・坤卦》 中的千古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母校,当然也有值得让人留恋和回忆的美好。上周去乡下遇到的那位语文老师,听老学长说,她在母校读书时品学兼优,加上赶上了当年雄厚的师资力量,凭借个人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靖远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用真才实学情注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后来虽然离开母校进城任教,却一直和她当年教过的学生保持着联系,三十多年的师生情谊,见证了人间烟火中人与人相处的真诚和善良。

人活一世,还是应该有点精神意义上的追求,物质和利益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如今,当年师生们挥汗如雨改造成花园式的校园内,郁郁葱葱,却很少有人去问津,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大多数沦为了自食其力的体力劳动者,已到了只天命的年纪;更有甚者,先后有好几个同学在谋生的路上,操劳过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从小听老人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而我们那一代人在求知的路上,却承担起了本不该承受的体力劳动,青春的汗水没有滴落在书本上,大部分都洒在了母校石头山的缝隙中。

这教训,足以让我们这一代校友铭记终生。

二十年前,我从部队探亲回家,路过母校时,看到原先坐西向东的校门,又改成了坐南朝北,想必是继任的校长,试图通过大门的朝向,让母校再一次雄起,殊不知伟大的毛教员曾说过:天下的事,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道。所以个人的想法永远主导不了事物的规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知且顺应规则。

母校尚存,只是改变了用途。

留给了几代人苦涩的回忆,当年栽种的花草树木,也因没有人修剪而疯长,失去了应景的美观,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和觉醒。古代《素书》之中说: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详体而行,理身,理家,理国可也。违背自然之理,必然难以使人顺从;顺应自然之理,才易于推行;难以使人顺从的,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易于推行的,才能得到天下大治。身体力行的运用自然之理,修身养性,序齿齐家,治理国家都是能够胜任的。

《吕蒙正格言》有云:“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时机、命运、运气,不是像我这样的人所能掌握的。 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不易,不管事情大小,它们背后的原则规律都是一样的,都是要基于相应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相应合理的结果。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

一篇母校记忆,献给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责任编辑:戎峰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美文   母校   随笔   记忆   校长   大个子   师生   校园   历史   学生   当年   劳动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