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被列为绝密、连记者都不准采访的项目,近期正式官宣引爆全网。

中科院宣布,在甘肃戈壁滩上,我国自主研发的钍基熔盐堆成功点火运行,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这一技术突破的国家。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尖端技术,正是美国人50年前砸下巨额资金,却因技术瓶颈和战略考量最终放弃的路线。
他们半途而废的“核能圣杯”,被中国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坚成功拿下。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胜利,更是我国在能源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一步,将彻底改写未来能源安全的游戏规则。
长期以来,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面临核心资源受制于人的困境。
我国核电发展初期依赖铀燃料,但已探明铀储量仅17.14万吨,占全球总量不足4%,在世界排名第10位。
资源匮乏直接导致核燃料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大量核燃料需要高价进口,形成了能源领域的“芯片之痛”。

这种对外高度依赖的局面,被称为“铀霸权”下的被动格局,就像在牌桌上,对方是手握大量筹码的庄家,而我们只能被动跟进,处处看他人脸色。
这把悬在能源安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国始终面临潜在风险。
为了破解困局,我国采取了“节流”与“开源”两条路径。
中核集团研发的“溶性采油技术”,成功将含量仅0.01%的贫铀矿充分利用,让可开采量翻了3倍。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寻找全新的能源路径迫在眉睫。
就在此时,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元素——钍,一条被忽视的“能源捷径”逐渐浮出水面。
我国虽然贫铀,但钍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已探明工业储量达28万吨,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
更具优势的是,我国的钍矿大多是稀土开采的伴生副产品,相当于挖稀土时“附赠”的宝藏。
过去这些伴生钍资源常被当作废料丢弃,如今却成为破解能源困局的关键。
1吨钍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或350万吨煤炭,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钍资源,就足以满足我国数千年的能源需求。

这意味着我国可以彻底跳出“铀”的赛道,摆脱对外依赖,实现能源自主。
用钍发电的核心技术的是钍基熔盐堆,其原理并不复杂,却极具创新性。
钍-232本身不能直接裂变,需要在反应堆中吸收中子转化为钍-233,再经两次β衰变成为可发电的铀-233,整个转换链的打通是技术关键。
这种液态燃料的模式,让反应堆不用停堆就能补料,燃料利用率比传统铀堆高100倍以上。
但这条技术路线的难度堪称地狱级,50年前美国就曾率先启动相关研究,甚至想将其应用于核动力飞机。
可他们很快遭遇了无法攻克的难题:熔盐在700℃高温下含有强腐蚀性的氟离子,普通材料的管道三个月就会被溶穿,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解决。
更重要的是,钍基路线不便于制造核弹,而铀路线产生的副产品钚可直接用于核武器研发,出于军工利益考量,美国最终放弃了这条更先进的和平路线。
2011年,我国钍基熔盐堆项目正式立项,这个绝密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攻克美国人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材料关,高温熔盐的强腐蚀性成为横在科研团队面前的最大障碍。
国际上同类材料的年腐蚀速率约为20微米,要让反应堆安全运行30年,必须将这一数值大幅降低。

由黄鹤飞带领的材料团队,立下了将腐蚀速率降到2微米的目标,这18微米的差距,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科研团队采用“真空感应+真空自耗”双联冶炼工艺,将合金中的硼含量严格控制在1ppm以下。
抚顺特钢的工程师守在炉前紧盯光谱仪读数,宝色股份的技术人员试验上百种焊丝配方,终于攻克了焊接脆化的难题。
最终,我国自主研发出GH3535镍基合金,不仅将年腐蚀速率控制在2微米,仅为国际水平的十分之一,成本还降低了三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超级合金的制造离不开我国的稀土资源,形成了“稀土造合金、合金筑堆体、堆体燃钍矿”的完美闭环。
除了材料突破,钍基熔盐堆还解决了传统核电的两大致命缺陷:安全与冷却问题。
它在常压下运行,不存在爆炸风险,即便出现故障,液态燃料会自动流出并凝固成盐块,将辐射牢牢锁住,不会造成泄漏。
更重要的是,它无需大量水资源冷却,彻底摆脱了对江河湖海的依赖。
这意味着核电站可以建在甘肃沙漠、新疆戈壁等干旱地区,让能源布局不再受地理条件限制。
从2017年项目选址落地,到2023年10月首次临界,再到2024年6月满功率运行,我国用八年时间稳步推进。
2025年,项目成功完成钍-232到铀-233的完整转换,标志着这项全球唯一的技术正式走向成熟。
钍基熔盐堆的成功,不仅破解了我国的能源困局,更在全球能源博弈中占据了战略高地。
当下,比尔・盖茨、马斯克等科技巨头纷纷预警“电荒”即将到来,AI运算、超算中心等新兴产业都是“电老虎”,一个超算中心一年的耗电量就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居民生活用电总和。

未来大国竞争的核心,将是廉价、稳定、海量的电力资源,而我国的钍基熔盐堆,正是为这场竞争准备的“超级充电宝”。
与传统核电技术相比,钍基路线还有一个独特优势:天生不适合制造核武器。
这一曾经被美国视为“缺点”的特质,如今成为我国对外合作的“阳谋”。
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推广时,我国可以提供真正安全、无核扩散风险的能源技术,与存在核扩散隐患的传统技术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纯粹为发展建设服务的技术,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受,有助于我国主导全球新一代核能技术标准与产业格局。
核心设备100%自主可控的优势,让我国在技术输出中没有后顾之忧,也避免了被“卡脖子”的风险。
按照当前能耗计算,我国丰富的钍资源足以支撑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电力需求,这意味着能源安全将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
从被“铀霸权”牵制,到成为钍基能源赛道的“庄家”,我国用十余年攻坚实现了换道超车。
甘肃戈壁上的这堆“火焰”,不仅照亮了我国的能源未来,更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应用,钍基熔盐堆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应对复杂国际竞争的坚实底气。
更新时间:2025-11-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