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探月工程主任吴伟仁,提到中国要搞小行星撞击试验,验证近地小行星防御能力。
这一下,中国的小行星防御计划才被更多人知道。
不少人之前看电影,觉得防小行星靠核弹就行,可现实里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中国的方案反而更实在、更靠谱。
很多人对小行星防御的印象,其实都来自外国的电影——扔个核弹把小行星炸碎,危机就解除了。
但真到了太空里,核弹可没这么厉害。
太空是真空环境,核弹爆炸没有冲击波,大部分能量都以辐射形式浪费了,想靠它炸碎小行星,工程上基本做不到。
就算勉强炸了,还可能炸出更多小碎片,这些碎片再飞向地球,反而添了新麻烦。
那靠谱的思路又是什么?
其实是“推一把”,在远处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哪怕只让它轨道偏一点点,等它飞很远后,就不会撞上地球了。
美国2022年搞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就是用探测器撞小行星,来它的轨道,证明这个思路可行。
不过美国还有“引力牵引器”“核爆改轨道”的想法,前者需要超大质量航天器,现在技术达不到;后者效果差还危险,都不太现实。
中国的方案没搞那些花架子,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子。
吴院长介绍,计划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简单说就是分三步走:先发射观测器,飞到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着目标小行星近距离观察,摸清它的大小、密度、旋转速度这些关键信息。
别小看这一撞,哪怕只能让小行星轨道改变3到5厘米,效果也很明显——起码能保证这颗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之内,都不会撞上地球。
这种先“摸底”再“动手”的方式,既避免了盲目操作,又能精准达到防御效果,比那些“想当然”的方案实在多了。
当然,要是遇上质量大的小行星,普通撞击器动能不够怎么办?
中国科学家早就想到了,还搞出了两个更聪明的方案,就是“以石击石”,让飞行器带着这块和岩石组成“组合撞击体”,一起去撞有威胁的小行星。
算下来,用这个方案撞直径350米的阿波菲斯小行星,能让它的偏转距离达到1866公里,实现传统撞击方法的10倍!
到了2021年,团队又提出“末级击石”技术:以前火箭末级完成任务后会被抛弃,变成太空垃圾,现在让它不分离,和航天器一起撞小行星。
这样一来,原本需要79枚长征五号火箭的任务,现在23枚就够了,成本直接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小行星防御计划,从头到尾都透着“务实”二字——不追求电影里的酷炫效果,只琢磨怎么用可行的技术、更低的成本守护地球。
而且吴伟仁还呼吁全球一起合作,毕竟监测小行星、保护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的事,需要全人类一起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安全。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