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头把交椅,会被一家看似不起眼的企业抢走?
当年度榜单公布时,不少人盯着那个数字都愣住了——8117亿。
这个远超华为的营收,来自恒力集团,而带领它做到这一步的,是个曾坐在纺织厂会计桌前的大专生,范红卫。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黑马企业”的掌舵人,早在2022年,就以1041亿元的财富成了中国女首富,把碧桂园的杨惠妍甩在了身后。
从拿着算盘记账的普通职员,到执掌年入八千多亿的商业帝国,范红卫的故事里,藏着太多“不合常理”的答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范红卫有份让旁人羡慕的工作——国营纺织厂会计。
稳定、体面,按部就班就能过上安稳日子。可一个比她小三岁的男人,打乱了这一切。
陈建华,小学学历,靠收废丝攒下200万,在当时被不少人叫做“暴发户”,但他跟范红卫聊起“靠蚕丝生意闯天下”的想法时,她听进去了。
不顾身边人的反对,范红卫辞掉了铁饭碗,跟陈建华走到了一起。
两人从收废丝的小生意做起,推着车穿梭在乡镇工厂间,别人嘲笑他们“不务正业”,他们却靠着精打细算和对市场的敏感,慢慢攒下了第一桶金。
这段看似冒险的选择,成了后来一切的起点。
1994年,苏州一家化纤织造厂,快撑不下去了,设备老旧,工人人心涣散,369万的收购价像个烫手山芋。
范红卫和陈建华却觉得,这是个机会。他们掏空了所有积蓄,又四处借了钱,把厂子盘了下来。
接手后,范红卫几乎泡在了车间里,跟工人一起熬夜赶工,陈建华则跑遍各地找新设备。
她改了老规矩,把“大锅饭”改成计件工资,干得多拿得多,工人的劲头一下子上来了。
不到一年,这个被断言“必死”的厂子,居然开始盈利,成了他们事业的第一个根据地。
厂子刚有起色时,陈建华在外跑市场,发现了一种新机器,一个工人能同时管10台,产量还比老设备翻一倍。
他赶紧给范红卫打电话,她听完没犹豫:“把这几年赚的钱都拿出来,买!”
80台机器砸下去,所有人都觉得是豪赌,可投产没多久,工厂利润真的翻了倍,夫妻俩的名字,开始在当地纺织圈传开。
1997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好多工厂关的关、停的停,范红卫却反着来。
她带着现金,专找那些撑不下去的厂子,低价收设备、接厂房。
身边人劝她稳点,她只说:“现在不拿,等市场好了,想拿都拿不到。”
熬了两年,市场果然回暖,纺织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这时候,恒力早就靠着之前收来的设备扩大了产能,一下子抢占了大片市场,直接成了苏州最大的纺织企业。
这场危机,反倒成了恒力跃升的跳板。
到了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还没散,范红卫又看出了新问题。
当时中国纺织业要用的PTA原料,70%都得从国外进口,价格说涨就涨,下游企业只能跟着吃亏。
她跟陈建华说:“不能总被别人卡脖子,咱们得自己搞上游。”
这话一出,反对声更多了。
PTA生产技术被国外垄断,投资又大,一个搞纺织的跑去碰这个,不是自讨苦吃?
可范红卫铁了心,带着团队飞德国、跑日本,跟设备商磨、跟技术专家谈,硬生生砸了22亿,建了个60万吨的熔体直纺项目。
三年后项目投产,恒力不仅自己用上了便宜的PTA,还把成本压低了40%,一下子在化纤行业站稳了脚。
这一步,让恒力从“织布的”,变成了“造原料的”,产业链的主动权,攥到了自己手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范红卫的“逆向操作”又上演了。
国际市场上,德国巴马格的高端纺丝设备,价格跌了三分之二,别人不敢碰,她带着现金就去了,一口气买下一大批,还趁机建了个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生产基地。
等危机过去,市场一复苏,恒力靠着这些先进设备,成了行业里的“快鱼”,订单接不过来。
2010年,他们又拿下大连长兴岛的PTA项目,那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同类项目,恒力正式闯进了石化领域,开始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
2012年,范红卫又投了几百亿,在大连建石化基地。
这时候,有人说石化行业的蛋糕,早就被几大巨头分完了,恒力进去就是“陪跑”。
可她算得很清楚:“别人分蛋糕的时候,没想着把链子做全,我们做全了,就有优势。”
基地建成后,恒力成了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商之一,彻底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原来得看别人脸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到2019年,他们更是搞出了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了中国第一家全流程民营炼化企业,这步棋,让恒力在石化行业彻底站稳了脚跟。
这些年,恒力的版图还在继续扩大。
2016年,他们借壳“大橡塑”上市,市值一下破了千亿。
2023年,又砸了500亿在南通建新材料基地,专门搞可降解塑料、锂电池隔膜这些新东西。
就说那个锂电池隔膜,以前被日本旭化成垄断,价格高得吓人。
恒力的团队攻关了好久,做出了0.01毫米的超薄隔膜,价格只要日本产品的三分之一,一下子让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降了20%。
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恒力的发展里,不是第一次了。
范红卫常说,企业要想走得远,得有底线。
这些年,不管市场怎么波动,恒力始终守着三条规矩:不欠账,不对外担保,按时发工资。
2012年,江浙一带民营企业担保链出问题,好多企业因为互相担保倒了,恒力就因为没掺和这些,稳稳地扛了过去。
现在恒力有17万员工,每年工资按时到账,从不含糊。
这种稳当劲儿,让员工愿意跟着干,也让合作伙伴愿意打交道,成了企业最扎实的根基。
让人想不到的是,身家千亿的范红卫,日子过得比普通人还朴素。
她不住豪宅,就住在公司老办公楼的三居室里,装修简单得像普通职工宿舍。
出差坐普通商务车,身边没保镖没助理,有次赶高铁,就在公司食堂打了份盒饭,在车厢里吃得津津有味。
但在公益上,她一点不含糊。
这些年,她给贫困地区捐钱捐物,加起来有几十亿,还专门资助贫困学生,好多孩子都叫她“范妈妈”。
在她看来,钱不是用来摆阔的,是用来帮人的。
从1994年那个濒临破产的小织造厂,到2023年营收8117亿的中国最大民企,恒力的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节奏。
范红卫用她的故事证明,成功从不在学历里,也不在“按部就班”里,而在敢想敢干的勇气里,在看透周期的智慧里,在守住底线的坚持里。#夏日旅行攻略#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