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过程中,活泼好动是天性使然,但过度调皮也常让家长陷入无奈。10 月 11 日发生在浙江某医院的一则关于女童就医的事件,因细节真实且贴近生活,在网络平台引发广泛关注。事件中,女童虽因摔倒导致面部受伤,却在就医等待期间依旧展现出旺盛精力,其家长的一番表述更是让不少有相似育儿经历的网友产生共鸣,客观呈现这一事件,既能让大众看到儿童成长中的常见场景,也能引发对家庭教育与儿童安全的理性思考。
一、事件背景:秋日午后的意外摔倒
10 月 11 日的浙江,褪去了夏日的燥热,空气中带着秋日特有的微凉,午后的阳光透过街道两旁的树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这样平和的日子里,家住浙江某小区的一户人家却因家中女童的意外摔倒而忙碌起来。
该女童年约五岁,留着齐耳的短发,发梢微微卷曲,平日里就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总是穿梭在家中各个角落,或是在小区的游乐区与小伙伴追逐打闹。当天下午两点左右,女童在家中客厅玩耍时,看到茶几上摆放着自己喜欢的卡通贴纸,为了拿到贴纸,她没有选择绕到茶几正面,而是试图踩着旁边的小凳子从侧面攀爬。
小凳子是塑料材质,高度约 30 厘米,凳面边缘有些许磨损。女童一只脚踩在凳面上,另一只脚还没来得及稳住,身体就失去了平衡。她下意识地伸手去抓茶几边缘,却没能抓住任何支撑物,整个人向前倾倒,面部直接撞到了茶几的木质边角上。沉闷的撞击声让在厨房收拾家务的母亲立刻跑了出来,眼前的场景让母亲心头一紧 —— 女童的额头红肿起一块,左脸颊有明显的淤青,鼻翼两侧也蹭破了皮,渗出细小的血珠。女童先是愣了几秒,随后便放声大哭,哭声里满是疼痛与委屈。
母亲赶紧抱起女童,用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她脸上的泪水和血迹,同时轻声安抚。在查看女童伤势时,母亲发现除了面部的明显外伤,女童在哭泣时偶尔会用手摸向头部,担心可能存在头部内部受伤的情况,母亲当即决定带女童前往附近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
二、就医过程:等待区里停不下来的身影
母女俩抵达医院时,门诊大厅里已有不少患者在等待。母亲先带着女童在导诊台进行登记,导诊护士看到女童脸上的伤势,连忙指引她们前往外科诊室。外科诊室门口的等待区坐满了人,蓝色的座椅上,有人低头刷着手机,有人轻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母亲找了个空位坐下,想让女童靠在自己身边休息片刻,可女童刚坐下不到两分钟,就开始不安分起来。她先是扭动着身体,目光四处张望,当看到不远处自动贩卖机上印着的卡通图案时,便拉着母亲的衣角,想要过去查看。母亲耐心劝说,告诉她需要等待叫号看病,等看完病再去买喜欢的东西,女童才暂时放弃,但双手却开始摆弄起母亲背包上的挂件,一会儿把挂件拆下来,一会儿又费力地装回去,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自己编的儿歌。
没过多久,女童又注意到等待区墙角处的盆栽。那是一盆绿萝,藤蔓沿着花盆边缘垂落下来,翠绿的叶片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亮。女童悄悄挣脱母亲的手,小跑着来到盆栽旁,伸手去触碰垂落的藤蔓,还试图把藤蔓绕在自己的手腕上。母亲见状,急忙起身将她拉回座位,担心她在跑动过程中再次摔倒受伤。
被拉回座位的女童并没有安静太久,她开始在座椅上爬上爬下,一会儿跪在座椅上,一会儿又站在座椅旁边的空地上转圈。母亲怕她影响到其他患者,只能一次次地把她抱回自己身边,并不时查看叫号屏幕,希望能快点轮到她们就诊。期间,有其他等待的患者看到女童脸上的伤势,又看着她不停活动的样子,忍不住小声议论,有的感慨孩子精力旺盛,有的则担心她这样好动会加重伤势。
在等待了大约 40 分钟后,终于叫到了女童的号码。母亲赶紧牵着女童的手走进诊室,向医生详细描述了女童摔倒的过程以及目前的状况。医生先是查看了女童面部的外伤,随后用手轻轻按压女童头部的不同部位,询问她是否有疼痛感。女童起初还能配合回答,但没过一会儿就开始东张西望,医生拿着手电筒检查她的眼睛时,她还试图伸手去抓手电筒。医生见状,笑着对母亲说:“这孩子确实很活泼,检查过程中还得麻烦你多帮忙安抚一下。”
三、家长心声:“每天都有意外惊喜” 的无奈与牵挂
在医生为女童开具检查单,母女俩前往检验科进行检查的途中,母亲看着身边依旧蹦蹦跳跳的女儿,无奈地向同行的亲戚吐槽起日常照顾孩子的点滴,这番话恰好被旁边同样带孩子就医的家长记录下来,并随后发布到了网络上。
母亲表示,自家孩子从学会走路开始,就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家里的沙发、茶几、电视柜,都成了她的 “游乐场”,经常会看到她在沙发上蹦跳,或者踩着凳子去够高处的物品。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安全,会提前将危险物品收纳好,还会反复叮嘱她哪些事情不能做,可孩子总是 “不让干的偏干,让干的不干”。
就像前几天,母亲特意给她买了儿童拼图,希望她能坐在桌子旁安静地玩,锻炼专注力。可她玩了没十分钟,就把拼图扔在一边,跑去把家里的拖鞋都摆成一排,还试图穿着大人的鞋子在客厅里走动,结果差点被鞋子绊倒。还有一次,母亲在阳台晾晒衣服,让她在客厅里看电视,可她却偷偷跑到阳台,拿着晾衣架模仿母亲晾衣服的样子,不小心把晾衣架掉在地上,砸到了自己的脚,哭了一会儿后,转身又去玩别的东西了。
“每天都要给你制造一点意想不到惊喜,” 母亲无奈地说道,“有时候刚收拾好的房间,转身就被她弄得乱七八糟;有时候担心她受伤,把危险的东西都藏起来,她还是能找到各种新奇的玩法,让人一刻都不敢放松。” 话语中虽满是无奈,但母亲的眼神里却始终带着对孩子的牵挂。她表示,虽然照顾这样好动的孩子很辛苦,但每次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只希望孩子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网友反响:相似经历引发共鸣 理性建议传递温暖
这段记录女童就医过程以及家长吐槽的视频被发布到网络后,迅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评论。截至 10 月 13 日下午,相关话题的讨论量已突破 10 万次,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里也有类似的 “调皮娃”,对这位母亲的无奈感同身受。
有网友留言称:“我家孩子也是这样,上次因为爬上餐桌拿玩具,摔下来磕到了下巴,去医院缝了两针,可好了之后还是不长记性,依旧到处攀爬,每天都得跟在他后面盯着,生怕再出意外。” 还有网友分享道:“之前带孩子去医院体检,等待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在大厅里跑,我追着他跑了好几圈,累得满头大汗,周围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我们身上,当时真的又尴尬又无奈,看到这个视频,感觉终于找到‘组织’了。”
也有部分网友从视频中女童的表现,理解了 “她摔成这样是有原因的” 这句话的含义。有网友评论:“从孩子在医院等待区的状态就能看出来,她平时确实很活泼好动,这样的孩子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因为好奇而做出危险的举动,家长真的需要时刻留意。”
在表达共鸣的同时,不少有经验的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小技巧,为这位母亲提供帮助。有网友建议:“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能吸引她注意力的玩具,比如拼图、绘本、积木等,在她好动的时候,用这些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既能让她安静下来,也能锻炼她的能力。” 还有网友表示:“平时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片等方式,给孩子普及安全知识,让她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为什么不能做,慢慢培养她的安全意识,比单纯的叮嘱效果更好。”
此外,还有一些从事幼儿教育的网友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他们认为,幼儿时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关键阶段,活泼好动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表现,家长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应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而是要为孩子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引导孩子正确地探索和玩耍,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五、事件延伸:儿童安全与家庭教育的日常思考
在浙江这则女童就医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千万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 —— 如何在保护孩子天性的同时,保障孩子的安全,如何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为了保护孩子,会采取各种防护措施,比如在家中安装防护栏、将尖锐的家具边角包裹起来、收纳好危险物品等。但仅仅依靠外部防护是不够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才是关键。就像事件中的女童,即使家长多次叮嘱,依旧会因为好奇而做出危险举动,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的场景,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比如,当孩子试图攀爬家具时,家长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攀爬家具可能会导致摔倒受伤,会像这次一样疼,还会影响到看喜欢的动画片、和小伙伴玩耍;当孩子玩危险物品时,家长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这些物品的危险性,而不是简单地禁止。通过一次次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危险,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同时,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陪伴和关注也至关重要。事件中的母亲虽然无奈,但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及时处理孩子的意外情况,这种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也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互动,比如一起玩游戏、一起阅读、一起做手工等,在互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也能更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行为。
随着事件在网络上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反思在照顾孩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的家长表示,以后会更加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再只是简单地禁止孩子的行为;有的家长则计划调整自己的陪伴方式,多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想法,用更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