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中暑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中暑好了之后还容易有一些“遗留”问题。
比如说疲倦乏力、不思饮食、耐热能力下降等,一样的温度,之前没有什么不舒服,现在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等。
这是暑湿邪气在体内滞留或对身体的伤害还没完全恢复导致的。
暑热耗气伤津,就容易导致元气不足、阴液亏虚,故见疲倦乏力;暑湿滞留中焦,可致脾失健运,症见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暑热开泄毛孔,卫阳不固,可导致人体耐热能力下降;暑热扰动心神,肾阴不能上济心火,可出现虚烦失眠等后遗症状。
这期推荐解暑降温的穴位,本身不耐热或中暑之后不舒服的朋友平时可以多按按,对增强体质,提升抗热能力很有帮助。
太阳穴
位置:眉梢外侧凹陷处,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1横指处。
解暑原理:按揉太阳穴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疏解少阳郁热,清头目止头痛。
按摩手法:双手拇指顺时针揉按1-2分钟,力度以微痛为度。
风池穴
位置: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界线各有一凹陷处即为风池穴。
解暑原理:风池穴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功能,按揉风池穴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僵硬、头晕等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按摩手法:拇指与食指向脊柱方向捏揉,配合颈部缓慢转动。
大椎穴
位置: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后正中线上。低头,颈背交界椎骨最高凸起下缘凹陷处即是。
解暑原理:大椎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汇的一个大要穴,统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主一身之表,有“诸阳之会”之称。
大椎穴能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可清热解表,振奋阳气,镇静安神。刺激大椎穴不仅能缓解感冒发热症状,还可以缓解暑热引起的疲劳、倦怠等症状。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打圈按揉,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暑原理: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腧穴,是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人体八总穴之一。
按摩三阴交穴可健脾化湿,滋阴养血,缓解暑热邪气导致的口渴、多汗、不思饮食等症状,提升人体的耐热能力。
按摩手法:拇指指腹垂直按压,配合足部内翻动作,每次按摩3-5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佳。
太溪穴
位置: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解暑原理:太溪穴为肾经原穴,是肾经元气汇聚之处,刺激太溪穴可以滋肾阴降虚火,增强耐热能力。
按摩手法:食指关节抵住穴位,足部悬空做踩踏动作刺激穴位。
中暑之后可以侧重食用西瓜、乌梅、冬瓜、鸭肉、百合等滋阴清热的食物。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调整,身体状态还没有好转,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滋阴清热的药物。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