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这个词,印度人最近用得特别顺口。
5天建好3.2万座厕所这件事,更是值得他们吹嘘一辈子。
可当真正看到这些厕所的使用情况时,只觉得贻笑大方。
印度哪是在建厕所,分明是在演戏。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初,印度高调宣称“5天建成3.2万座厕所”。
施工方对外宣称“每分钟能建4.4个厕所,速度超越麦当劳出餐”。
部分印度网友甚至以此对比中国:“中国10天建火神山,我们5天建3万厕所,这才是真正的基建速度”。
然而短短数日,这场“基建神话”便彻底翻车。
经实地探访发现,有近4成的“已建厕所”仅存在于政府报表中。
现实里不过是几根竹竿围起一块破布的临时围挡。
无门无顶、无排水系统,村民直言“刮风漏风、下雨漏雨,还不如去田里方便”。
更离谱的是,这种"竹帘厕所"成本不到500卢比,最后却按1.2万卢比的预算报账。
报出的高额费用去哪了?基本都被地方官员抽回扣抽完了。
当地村民透露,验收环节更具“表演性”:
官员只拍厕所正面墙,背面没完工的部分巧妙避开。
有的厕所墙厚不足10厘米,暴雨一来直接冲塌。
还有的建在陡峭山坡上,村民往返要走40分钟,为了上个厕所差点摔死,谁会去用?
最好笑的是,中央邦印多尔市曾经搞过"智能厕所",花了数百万卢比装自动冲水和太阳能系统。
结果呢?不到两年时间,70%的“智能厕所”完全损坏。
自动冲水按钮按下无反应,太阳能板积满灰尘无法供电,连基础照明都无法保障。
当地居民调侃:“这些厕所唯一的‘智能’,就是会自己坏掉。”
还有西孟加拉邦部分厕所,因选址荒郊野岭无人使用,被村民直接改造成农具仓库,门口堆满锄头、麻袋。
“厕所”标识早已被摘下,彻底沦为储物空间。
其实就算印度厕所真的老老实实建好了,使用率也将惨不忍睹。
比如拉贾斯坦邦的妇女苏尼塔家里早就装了厕所,但她公公死活不用,坚持去田里方便。
理由很简单:"在屋里方便会触怒神灵。"
这不是个例。印度教《摩奴法典》里说,户外排泄能"净化灵魂"。
这种观念流传了几千年,比任何水泥墙都坚固。
种姓制度的阴影也在作祟。
在传统观念里,清理粪便是"达利特"贱民的工作,高种姓的人碰都不愿碰。
对他们来说,厕所是"污秽"的象征,建在家里会玷污家宅。
所以很多高种姓的人宁愿多走两里地上厕所,也不愿丢了种姓的体面。
这种固化的观念,成为印度厕所推广的最大阻碍。
不过,印度还是有正视厕所问题的地方与力量。
喀拉拉邦的帕德马纳巴普勒姆村,就是个典型例子。
这个曾有 60% 村民露天排便的村庄,如今家家户户的厕所都正常使用,甚至成了周边村庄的 "卫生样板"。
秘诀在于当地政府没有硬推政策,而是联合民间组织 "妇女自助小组"。
先让村里的妇女们去已普及厕所的村庄参观,亲眼看到 "用厕所能减少家人腹泻、孩子少生病" 的实效;
再请医生来村里讲卫生课,用 "每年印度 18.5 万儿童死于粪水污染腹泻" 的真实数据,替代空洞的说教。
但并不是所有的印度政府都这样负责,多数还是堪称"甩锅教科书"的操作。
比如印度之前搞过"早安小分队",拿着棍子赶露天排便的人,用水枪冲,结果被骂的不成样。
后来推"无厕所无新娘"运动,谁能想到非但没普及厕所,还催生了更多非法掳掠女性的案子。
他们甚至还试过"上厕所奖卢比",不过最后钱全流进官员腰包,根本没法实行。
等这些招都不管用了,莫迪政府又开始喊"建厕容易改习难"。
然而印度的卫生问题,从来不是"改习惯"那么简单,而是基建、管理、教育全崩盘的结果。
政府沉迷于造"世界纪录"搞政治造势,资金被层层盘剥,硬件建了没人维护,观念问题又不真心解决。
最后只能让老百姓在厕所骗局里受苦。
很明显,政府的治理全是空头支票。
棍棒赶不走根深蒂固的观念,噱头解决不了实际需求,补贴填不满贪腐的窟窿,到头来只让"厕所革命"变成了一场反复上演的闹剧。
印度要想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再玩自欺欺人的把戏了。
首先要让钱真正花在刀刃上,就得跳出一次性拨款的老路子。
不如改成分期支付:工程竣工先给一半款项,等半年后确认还在正常使用,再把剩下的钱补上。
每项工程都得留下记录——施工前拍好带地理标记的空地照片,建成后对比拍摄,三个月、一年后再回访拍照。
所有影像全公开,到底有没有认真干,一眼就能看清。
最重要的是,厕所基建设计起来也得接地气。
平地就按标准建化粪池,坡地适合搭高脚厕,洪水常发的地方就把地基抬高。
别总想着搞智能装饰撑场面,先把灯亮、水通、门能锁这些基础需求落实好,才是真有用。
就像印度网友自嘲的那样:“我们的厕所比爱情还脆弱——建得快,倒得更快。”
毕竟若真能落实分期付款、实景追踪的资金监管;
若真能按地形需求做好灯亮水通的基础设计,何至于让“快速建成”的厕所沦为转瞬即废的摆设?
这场连基础保障都做不到的荒诞“厕所革命”,照出的正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
当政绩冲动凌驾于民生需求,当形式主义取代实事求是,再响亮的口号也掩盖不了现实的尴尬。
其实真正的“基建狂魔”,从来不是靠速度刷新的数字,而是用一砖一瓦筑起的生活尊严。
建厕容易改习难?根本是贪腐容易干事难。
圣河能净化灵魂?怕是在考验信仰的同时,也在考验身体的抗毒能力。
说白了,印度的“厕所困局”不过是制度与观念积弊的缩影。
当政绩数字比民生需求更重要,当形式主义压倒实事求是,再多“基建神话”也只能是沙地上的城堡。
任何国家的民生工程,都不该是“报表上的数字游戏”,而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善”。毕竟,一个国家的“基建实力”,从来不是靠速度和数量定义,而是靠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衡量。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印观察|家有厕所视作不洁:印度“厕所革命”困境背后的信仰》2017-08-31
2.环球网:《莫迪称“厕所革命”大获成功,印度国家统计局报告“打脸”》2019-11-27
3.澎湃新闻:《印度:几亿人上不惯厕所,这事儿该怎么破?》2020-10-10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