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他是晚饭后的小区巡逻志愿者,74岁,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车间主任。天一黑,他常拄着拐杖松弛心情散步。这天夜里,他照常出门,走到半小区时突然口角歪斜,腿一软倒向地面。
当他再次睁开眼,发现自己神志模糊,语不成句,被送医诊断为脑梗死。
脑梗患者多数来自这样“放松警惕”的场景,尤其在大暑天,老人认为夜晚凉爽、适合散步,却不了解高温环境下身体调节的微妙变化。
大暑期间,老人身体的“自动应答”系统比炎热更敏感。
一旦过于松懈,散步带来的风险会迅速放大。
第一点注意是散步的时间选择。
常见观点认为夜晚温度更低,适合运动。
但研究发现,夜间20 ℃以下的环境反而使体温调节负担增大,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实验证明,夜间剧烈活动更易引起血压波动等微循环紊乱。
尤其老人自身血管弹性减退,夜晚散步时血管收缩与舒张的不协调,极易引发脑梗或脑溢血。
第二点注意速度和步幅控制。
很多老人认为散步就是把小时工走一圈,越快越好。
可医学研究指出,速度快的“轻度运动”比慢步消耗更多心肺资源,带动血压上升。
在一项对英国5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研究里,快走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慢走者高出约18%,尽管他俩的步行距离相等。这说明速度直接影响脑血管兴奋与应变能力。
第三点是补水与盐分补给。
传统观念认为喝凉茶足够,但夜间人体自汗虽不明显却存在连续流失,尤其大暑易导致夜间渗透压调整紊乱。
瑞典斯科纳大学的研究团队追踪发现,夜散步老人若在运动前未及时补水,循环血容量减少5%以上,脑部缺血可能增加15%。
反之若补水过多,加上大量出汗,则有低钠血症风险,也会造成脑组织水肿的隐性风险。
第四点在散步后的恢复冷却方式。
许多人散步后爱直接坐空调室内,这看似舒适却可能诱发“冷热反差血压震荡”。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研究指出,流汗后体温急降,血管收缩反应比扩张更显著,血压可能下降10~15 mmHg,进而脑供血不足,诱发眩晕、脑梗。
不少老人以为自己休息稳定,却可能正处于“二次风险期”。
这些科学发现联动展示了一种独特观点:大暑夜散步的危险不仅源于环境温度,而在于人体调节系统与行为同步的误差。
许多人习惯把“温度不热”当做散步安全的标准,却忽视了夜间身体调温与循环调节机制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四点建议必需牢记:
一、选合适的时间,不要盲目追求“避暑”而忽略调温负荷
二、控制步伐,避免快走带来的心脑血管激荡
三、合理补水与盐分,维稳循环再出门;
四、睡眠欠佳、夜尿频多、精神焦虑等情况,皆可能提升夜间散步的风险。
建议中老年人将散步安排在清晨,或是在晚餐后一小时、凉风尚未来袭前进行,并随身带水与少量咸味小食品,比如紫菜包饭一片即可。
这样不仅能稳步调养身体,还能掌控运动的节奏和强度。
最后一句希望言简意赅:
夜晚不一定凉,人不能太任性,散步贵在有度,健康过夏不用等事故来提醒。
这既体现在行为安排上,更体现对身体尊重的态度。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本刊资料室.坐着、躺着、散步……——哪个才是饭后正确姿势[J].兵团工运,2021,(02):52-53.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