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广电新闻中心】
记者丨祁鹏 祁丽 李鸣 张焱
2025 年 7 月 11 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7 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一个来自中国西北的名字响彻会场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宁夏首个世界遗产,标志着这座矗立在贺兰山东麓的千年陵寝,终于从区域文化地标跃升为全人类的文明瑰宝。
解码西夏陵:多元交融的文明密码
站在陵区远眺,9 座形制独特的帝陵沿山势排列,271 处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与 32 处防洪工程遗址错落分布,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构成壮阔画卷。这片公元 11 至 13 世纪西夏王朝的遗存,不仅是西夏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实证,更镌刻着丝绸之路上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深深印记。
“它最独特的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华文明如何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实现延续与开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的话,道出了西夏陵打动世界的核心魅力。
作为西夏王朝留下的顶级遗存,这里是公元 11 至 13 世纪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的产物。考古发现的文物实证显示,西夏既吸纳中原文化精髓,又融合游牧文明特质,创造出独特的文字、历法与建筑形制。陈同滨团队以 “用材料说话” 的严谨态度,结合建筑史研究与考古材料,提炼出西夏 “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的文化基因 ——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明特质,正是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的生动注脚。
守护丰碑:破解夯土遗址的存续密码
西夏陵的 “申遗之路”,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护战。最棘手的难题,是夯土墙体因易溶盐上升引发的病害。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西夏陵申遗保护管理团队负责人杨善龙说,“盐分会导致墙体根部酥化,若不及时处理,整座陵都可能风化。”
早期,团队用土坯填补墙体缝隙以抵御雨水侵蚀;2013 年,他们创新引入 “烧料礓石” 材料 —— 这种经特殊工艺处理的本地石料与夯土混合后,能有效抑制盐分上升。如今 12 年过去,经此技术修复的墙体依旧稳固,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提供了 “中国方案”。从应急防护到科学加固,西夏陵的保护实践,诠释了 “保护为先” 的遗产理念。
众人筑梦:申遗背后的坚守与蜕变
“最后 100 天,整个陵区像被按下了加速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刘剑告诉记者。作为亲历者,他见证了从专家团队到地方政府、银川民众的合力攻坚:遗址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升级、展示设施优化…… 短短百天,陵区面貌焕然一新。
这种蜕变,源于对文明的敬畏。陈同滨团队深耕十余载,从陵寝制度研究到价值提炼;杨善龙团队扎根现场,用技术守护夯土丰碑;地方政府统筹协调,让保护与展示同步推进。正如刘剑所说:“这不仅是专家的事,更是所有人对文化遗产的共同承诺。”
新生之光:世遗为宁夏打开文明之窗
申遗成功,为宁夏带来的不仅是 “零的突破”。“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银川,触摸西夏文明。” 刘剑认为,这将极大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让西夏陵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如今,160 余人的专业团队已组建完成,涵盖遗产保护、文物研究、生态维护等领域,并与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深度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守护体系。互动装置让小朋友们都能 “触摸” 西夏文字,解说标识如翻开的史书,将每处遗存的故事娓娓道来 —— 这些创新实践,让千年遗产从 “静默” 走向 “生动”。
从贺兰山下的神秘陵墓,到世界瞩目的文化瑰宝,西夏陵的“新生”,是文明传承的缩影。它不仅解码了千年之前的多元交融,更在当下书写着 “保护遗产、惠及当代” 的新篇章。这份跨越时空的文明,终将在守护与创新中,为宁夏、为中国、为世界留下更深厚的文化印记。
编辑:张利斌
责编:徐海鹏 沙晓莉
审稿:张建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