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1岁的老艺术家,耗尽全部积蓄、抵押别墅,只为拍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网络热梗、没有资本站台,甚至一度被影院嫌午夜场都嫌费电。
但谁也没想到,这部被市场冷遇、被资本放弃的作品,却靠着点映期一飞冲天,逆袭成票房黑马。
从点映首日14.3万,到一周破4664万,再到如今稳稳站上3.6亿的票房线,这部叫《戏台》的电影,不仅让陈佩斯在沉寂多年后强势归来,也让所有人明白:
真正的高级喜剧,从不需要靠吵闹博眼球,它自带光芒。
1983年春晚的舞台上,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吃面条》,让全国人民捧腹大笑,一举奠定中国喜剧小品开山鼻祖的地位。
可谁也没想到,风光无限之后,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沉寂,他退出春晚、淡出荧屏,不再出现在主流视野中。
但陈佩斯没有荒废时光,他默默创办话剧院,磨剧本、带学生,一头扎进舞台剧的世界,十年磨一戏,像老匠人一样打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次亮相。
《戏台》的话剧版,从2014年首演至今,演出300多场,场场爆满,豆瓣评分高达9.0。
对一个非流量、非IP改编的剧来说,这个成绩几乎是奇迹,可电影版的诞生,注定不会那么顺利。
在电影筹备初期,三家投资方接连撤资,损失达6000万,资金链断裂那一刻,谁都以为这部戏要胎死腹中。
可陈佩斯没有退,他选择抵押自家在昌平的别墅,家人也倾囊相助,那段时间,他像一个赌徒,却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信念,戏不拍完,这辈子都不安生。
这部戏的制作精良到了几近偏执的地步,每一件民国戏服都,由苏州老艺人手工刺绣,有的甚至耗时三个月,与此同时,拍摄的道具、戏单、戏楼光影,全都以1925年为标准复原。
这部剧的雨戏,更是重拍二十多次,年过七旬的陈佩斯坚持不用替身,亲自撞木柱,演员黄渤练亮相从两米高摔下,余少群因勒头缺氧晕倒,陈佩斯随身准备氧气瓶,就怕演员出事。
电影完成了,可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定档暑期,却被大片围剿,排片率从15%一路跌到5%,影院经理甚至直言:午夜场都嫌费电。
但谁也没料到,7月14日的一场点映,成为转折点,那天票房只有14.3万,但第二天增长了几十倍,到第三天直接飙升至4836万,点映7天累计4664万,成为暑期档现象级黑马。
很多人以为是情怀在撑票房,可真正走进影院的人才知道,这部电影不靠情怀抢眼,而是靠内容击心。
故事发生在民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一个军阀为了满足个人情绪,强行改编《霸王别姬》的结局,要求虞姬别死、霸王别败。
戏班里人心惶惶,真实与虚假、艺术与权力、尊严与妥协,在戏中戏、戏外戏的三重结构中层层展开。
侯喜亭(陈佩斯饰)是戏班班主,老派严谨,守规矩又懂变通,黄渤饰演的大嗓儿,是个被误当角儿的草根,原本只是来搬道具的小工。
金啸天、凤小桐,一个是自毁前程的名角,一个是艺术至上的男旦,他们都在这场荒诞的戏台上,被权力撕扯,也被命运捉弄。
全片没有一句网络热梗,没有浮夸的表演,没有流量明星炒作,有的只是精准的节奏、错位的幽默和一层层剥开的荒诞现实。
陈佩斯常说,真正的喜剧底色是悲剧,真正的高级喜剧,是笑中带泪,这部电影,就是他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观众的反馈也印证了一切,《戏台》的观众以40岁以上为主,60、70后居多,很多人看完后泪流满面,纷纷在社交平台留言,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
还有不少00后表示,虽然没看过他的小品,但这部电影让他们看懂了喜剧,也看懂了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朱时茂给这部戏投了100万,被网友调侃稳赚,但这100万背后,其实是老友之间的信任。
点映票房爆发之后,有平台预测《戏台》最终票房会在3.5亿至4.5亿之间,个别乐观者甚至喊出10亿的口号。
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陈佩斯一家人几乎孤注一掷的坚持,他的儿子陈大愚和儿媳也拿出全部积蓄支持拍摄,一家人把戏台搭到了现实中,从生活里演出一出真戏。
有人觉得角色思玥的设定生硬,有人批评话剧感太重,也有观众认为陈大愚演技不够灵动、太像父亲。
可这些声音在口碑面前逐渐沉寂,因为更多人看见了一个71岁老人,用十年时间,讲述了一出关于艺术、尊严、信仰和传承的故事。
这个时代不缺喜剧,缺的是像《戏台》这样的喜剧。然在中国电影市场愈发浮躁的当下,这条路,不是所有人都敢走,但陈佩斯走了,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喜剧的新路,也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气节与风骨。
他曾说自己不拍能赚钱的喜剧,而是要拍能留下来的。
如今,《戏台》不仅留下来了,还走进了千万人心里。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