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梁建章,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携程集团的创始人,但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其主攻的还是人口经济学。
他曾在2012年时,联合三十多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签署建议书,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到了2023年,又发出严厉警告:如果中国不立即干预人口问题,40年后,印度人口将达到中国的三倍!
那么,梁建章何出此言?人口数字真靠干预就能实现增长吗?

当携程集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的梁建章抛出一个令人咋舌的预测时,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位被公认为中国知名人口学家的企业家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短短四十年后,印度的人口规模可能是中国的三倍,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他基于对中印两国人口趋势深度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这声刺耳的警报,与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冰冷现实形成了残酷的呼应,人口的“倒计时”似乎早已开启。
早在2012年,梁建章就联合其他学者,呼吁停止计划生育,然而,真正的转折点直到2022年才到来,那一年,中国人口总量在触及14.1亿的峰值后,历史上首次调头向下,开始了负增长的漫长旅程。

这种下滑的趋势并未停止,到了2024年,总人口进一步降至14.0828亿,已经是连续三年的负增长。
具体来看,2024年数据显示,全年新生儿仅有954万,而死亡人口却高达1093万,一来一回,净减少了139万人,出生率更是跌至6.77‰的低谷,自然增长率定格在-0.99‰。

悲观的推算在坊间流传,有人认为2025年的出生人口可能会跌破700万大关,甚至有预测认为,今年就可能守不住800万的门槛,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在1.0这条极低水平线下方持续徘徊。
人口结构的变化,最先冲击的是社会的经济引擎,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工厂”的称号背后,是取之不尽的充足劳动力。

如今,这个根基正在被悄然侵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用工成本的节节攀升,这无疑动摇了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
联合国的预测给出了一个更具体的时间表: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将从超过8亿萎缩至7.5亿,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减少。

梁建章对此有更深层次的担忧,他承认高素质的“人才红利”对产业升级至关重要,但他反复强调,即便是人工智能这样的前沿科技,其创新活力也需要足够规模的年轻人作为支撑。
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年轻的基座,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

与劳动力“缺血”并行的,是社会系统的“过载”,老龄化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2024年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21%。
这还只是开始,梁建章推算,到2035年,这个比例将突破30%,意味着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这种结构带来的压力是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系统首当其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保体系已经感到吃力,在不远的未来,入不敷出的局面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人口减少能节约资源,提高人均占有,但梁建章直言,人口负增长的麻烦,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这笔沉重的社会成本,最终会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年轻人身上,为了维持养老金体系的运转,推迟退休成了唯一的选择,梁建章做过一个令人心酸的推演:如今的“90后”,未来可能需要一直工作到七八十岁。
这不仅是财政问题,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代际负担,年轻人口规模的萎缩,终将拖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当我们把视线投向国外,两面镜子正清晰地映照出中国的现在与未来,一面是日本,一面是印度。
日本,就是那个“行动太晚”的警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便陷入了人口负增长的泥潭,其老龄化程度比今天的中国更为严重,这些年来,日本政府并非没有作为,从育儿补贴到托育服务,各种政策层出不穷。

但一切都太晚了,当低生育意愿成为一种社会惯性,再多的补贴也难以扭转乾坤,如今的日本社会,暮气沉沉,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
街头巷尾,看到七旬老翁还在开出租车、做服务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日本的“覆辙”用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干预,真的不能再等了。

另一面镜子则是印度,它带来的不是警示,而是巨大的反差和压力,2023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与中国不同,印度的人口结构异常年轻,其2020年的生育率高达2.05,几乎接近人口更替水平,也是中国当时的两倍。

印度从未实行过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依旧深入人心。
联合国的预测是,印度人口将在2064年达到17亿的峰值,梁建章那个“三倍”的预言,正是基于印度庞大且年轻的人口潜力。

这种强烈的反差,瞬间将中国的人口问题从一个内部社会议题,拉升到了关乎国运和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当然,印度自身也并非没有烦恼,贫困、教育不均、就业不足等问题同样严峻,它的人口红利能否顺利兑现,还是一个未知数。

回到国内,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摇篮被冰封?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生了?答案并不复杂,就是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三座大山”。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压力,“养不起”是横亘在所有育龄家庭面前最现实的问题,高昂的房价,已经耗尽了许多家庭的积蓄。

教育的“内卷”让养育成本无限加码,还有那不敢生病的医疗费用,生育,从一件幸福的人生大事,变成了一道复杂的经济计算题。
然后是时间压力,盛行的“996”加班文化,像榨汁机一样压榨着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暇顾及,又何谈生育、照顾孩子?

特别是对于育龄女性而言,这种压力更为具体和残酷。
她们不得不在生育与事业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因为隐性的就业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最后则是观念的枷锁被挣脱了,当代的年轻人,相比于“传宗接代”的传统使命,他们更在乎自我实现和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婚姻和生育,在他们眼中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很多人对结婚生子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变迁,也是最难用政策去扭转的底层逻辑。

破解危机的窗口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窄,任何犹豫和拖延的代价,可能都是永久关闭机会之窗。
核心的思路,不应该是强制,而应回归到梁建章教授一直倡导的理念——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去强迫谁生育,而是为那些“想生”的群体清除障碍,让他们“敢生、能生、养得起”。

这需要多管齐下,与时间赛跑,从经济层面看,提供实实在在的购房补贴,或是降低房贷利率,完善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切实降低家庭的养育成本。
在家庭支持上,梁建章甚至大胆提出,可以考虑引入价格更低的东南亚保姆,来分担育儿压力,从而解放年轻父母的生产力。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和职场环境的变革,旗帜鲜明地反对“996”加班文化,推广远程办公等灵活的工作制度,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
同时,通过广泛的公共宣传,提升全社会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共识。

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对生育更友好的环境。
让生育重新成为一种幸福的选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对话|梁建章的“催生”与“焦虑”》每日经济新闻2023-07-18 18:35

2.《抖音》——“中国出生人口7年或减半,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如果不尽早干预,2064年印度人口将是中国三倍。”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