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前言·】——»
53岁的黄某礼可能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登上央视的《焦点访谈》,这个靠打零工勉强糊口的普通百姓,如今却成了"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中的典型代表。
一则深度调查,撕开了一道隐秘的金融伤疤——核心诱惑令人咋舌:无需任何成本,就能套取数十万资金,甚至有人声称“不用还”?
这看似天降横财的“捷径”,实则是精心铺设的陷阱,正一步步将无知者拖入深渊……
黄某礼原本只是福建某地一个普通的无业人员,生活拮据却也算安稳,直到有一天,一个自称能帮他"轻松搞到80万"的贷款中介找上门来,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中介描绘的蓝图极具诱惑:为他从银行贷出80万,仅需还款一年,其后便无需再还。
尽管心中存疑,但中介强调“银行不会找麻烦”、“大不了成黑户”的说辞,最终击溃了黄某礼的防线。
半月挣扎后,他交出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踏入旋涡,这种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最终让黄某礼一步步沦为了"职业背债人"。
在短短时间内。这位中介通过虚构就业、伪造收入证明等手段,从三家银行先后贷出了48.2万元,而这些钱大部分落入了中介和相关人员的口袋。
而这条灰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堪称"精密",首先,贷款中介会物色像黄某礼这样的"白户"——征信记录空白的中低收入人群作为目标。
他们首先炮制了房产交易,炒房客游某将一套低价收购的二手房(约20万),以高达42.5万的价格“卖”给黄某礼。
房贷中介在办理过户和贷款时,直接为黄某礼虚构了当地某建设公司的工作单位和收入证明,并发送给他要求“牢记”。
事后调查证实,银行收到的所谓“公司盖章收入证明”纯属伪造,但靠着这虚假的就业和收入,第一笔34万房贷就顺利到账。
这笔钱迅速被瓜分:炒房客套现十多万,中介们各取提成,黄某礼名下徒留一套空壳房产。
整个过程中,银行审核流于形式,中介操作肆无忌惮,而像黄某礼这样的背债人则天真地以为可以"空手套白狼"。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职业背债人"案件在全国多地都有发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在浙江某地,一名45岁的无业人员通过类似手段从五家银行套取贷款62万元;广东某地,三名中介组织十余名"背债人"骗取银行贷款超过300万元。
这些案件暴露出部分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核上的重大漏洞,也为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防控敲响了警钟。
但黄某礼的遭遇特别具有代表性,他先是被中介以42.5万元的高价"购买"了一套实际价值仅20万元左右的二手房,获得了34万元房贷后,还骗取装修贷。
陈某等人负责布置虚假装修现场拍照,甚至利用修图软件造假,令人震惊的是,负责审核的农商行客户经理并未实地查验,仅要求黄某礼自行拍摄照片转发。
核查还款能力的环节同样失守——中介伪造了黄某礼的农业银行工资流水,当记者陪同黄某礼前往银行打印真实流水时,造假痕迹暴露无遗。
即便如此造假,第二笔3.5万装修贷竟再度获批,资金到账后,黄某礼立刻被陈某抽走近七成。
但骗局的胃口远未满足,在农业银行办理装修贷时,银行人员要求黄某礼先结清农商行的3.5万贷款。
身无分文的黄某礼无力偿还,然而第三笔贷款档案中,竟赫然出现一份伪造的“农商行贷款结清证明”,就这样,6万元贷款再度落入圈套。
而链条的最后一环伸向了涉农贷款,为申请邮储银行扶持农户的“毛竹贷”,中介仅凭一纸虚假的“村里证明”,就抹去了黄某礼征信报告中的“在职人员”身份。
银行客户经理带黄某礼拍摄的毛竹山照片,其归属权与黄某礼毫无关系,于是第四笔4.7万元贷款轻松到手。
至此,通过四笔贷款(房贷、两笔装修贷、毛竹贷),黄某礼名下债务高达48.2万元。
讽刺的是,绝大部分资金早已被中介层层盘剥,他实际所得寥寥无几,当他幻想“无本套现”成为现实时,法院的4份判决书彻底粉碎了美梦——三家银行同时起诉他欠债不还。
一夜暴富的泡沫破灭,留下的是巨额债务和被列入失信名单的残酷现实。
这些贷款看似手续齐全,实则处处造假——从工作单位到收入证明,从装修现场到贷款用途,无一不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随着案件曝光,黄某礼等"背债人"的处境也引发了广泛讨论,他们最初或许只是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能占银行便宜,最终却要面对法院的多份判决书,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生活受限、名誉受损的代价,远非当初那点分成所能弥补,而那些组织策划的中介和炒房客,也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央视的曝光如同一记警钟,整治风暴已然掀起,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强调落实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压实客户经理尽职调查责任,利用大数据交叉验证堵截虚假信息。
公安部门对伪造公文证件、骗取贷款等犯罪行为展开打击。
对普通人而言,远离“天上馅饼”是最坚固的盾牌,任何鼓吹“零成本套现”、“无需偿还贷款”的诱惑,背后必定是万丈深渊。
珍视个人信用,它就是数字时代的“第二张身份证”,一旦污损,代价难以估量。
此次央视曝光后,多地已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整治"包装贷"等违规行为,可以预见,未来对贷款中介市场的规范将更加严格,对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也将更加细致。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黄某礼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那些宣称"0成本套现""贷款不用还"的中介,兜售的不是财富自由的机会,而是法律和信用的陷阱。
在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珍惜个人信用记录,远离任何形式的金融欺诈。
金融机构也应当从此事件中吸取教训,既要坚持金融惠民的方向,又要筑牢风险防控的堤坝。
黄某礼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试图钻制度空子、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而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来维护。
只有各方都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避免类似灰色产业链的滋生蔓延,让金融服务真正造福社会。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律便利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看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央视曝光“职业背债人”产业链
2025-07-20 13:02·金羊网
央视曝光职业背债人产业链:53岁男子通过虚构就业、伪造收入证明从银行贷出48万不还,称就想当“老赖”
2025-07-20 13:44·法治视讯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