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个小伙伴在刚工作一两年时,问我们是先买车,还是先买房?
对这个问题,意见不统一,有说先买房付首付,车是代步,买了就不值钱了,但房子是必要的。也有说先买车,马上就能用上,房子的首付还可以再等等。
如果有钱,买什么都可以,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如果没钱,大笔开销就需要细细思量,否则生活可能会拮据。
这让我想起了《富爸爸穷爸爸》上所说的,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其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而普通人是很难财务自由的,因为普通人在存到第一个20万的时候,就想买个车;存到60万的时候,就想买个房子。
其本质是,普通人有钱总想着消费,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是用钱生钱。他们被其根深蒂固的穷人逻辑支配,将负债误认为是资产,导致财富一直在“赚钱-消费-负债”的循环中打转。
书中写道: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 “资产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普通人之所以很难财务自由,是因为他们身上通常会有三大财务自杀行为,其一是将负债当作资产。
普通人认为房子车子是资产,但却忘了它们需要持续支出,比如房贷、车贷,还有保险等,其本质是负债。
网上有帖子说,工资是五号到的,但到晚上就不剩什么了,然后他列出了各项支出:房贷,生活费……
书上的穷爸爸便是如此,他每个月都要为房贷、车贷奔波,而退休后也没有什么积蓄。
但富爸爸却通过投资房地产、股票等,让自己的被动收入可以覆盖支出。
其二是普通人恐惧风险,依赖工资而非资产。
普通人害怕投资,害怕失败,故多选择稳定工作加储蓄,以求生活平稳。
殊不知,工资是主动收入,想要有工资,就需要一直工作,否则失业即中断。
这就像富爸爸超市里的雇员,他们必须好好工作,听老板话,否则一旦被裁,其生活就可能陷入混乱。
最后是被消费主义洗脑,陷入及时满足的陷阱中。
我们都听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xx。
当初看到这个广告时,我认为它很烂俗,大概不会有什么人买。
但当我看到想出这个广告之人背后的故事时,我才知道这个广告带来的销量是我所不能想象的。
他说那些老人得知有这么一款产品时,想要但又不好直接说,会暗示或者接到他人送来的礼,就非常开心。
这其实就是广告和社交媒体不断刺激消费欲望,让普通人沉浸在消费主义中,将钱用于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是投资未来。
而年轻人则有更多的陷阱等着他们,每一个广告都想掏空他们的钱包。
正如书中所说:
“如果你不能控制欲望,金钱就会控制你。”
既然如此,那我们如何从陷阱中走出,像富人一样思考,改变未来?
首先,优先积累资产,而非消费。
书中的富爸爸一有钱就投入资产中,比如股票、房地产等。
他不会想着将钱花掉,而是琢磨如何用已有的资金产生更多钱,并且用钱生钱所产生的现金流满足消费。
巴菲特老爷子一直都很节俭,吃早饭也是十年如一日的便宜套餐,车子也开了多年而不换的背后,就是用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投资,以赚取更多。
如果现在的你没什么积蓄,且抵抗风险的能力弱,那么就可以强制储蓄,比如只要工资一到账,就立刻取总额的百分之十转入某账户,用于投资。
手里有钱就想办法投资,如果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就用于投资自己,比如上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
其次,懂得区分资产与负债,避免被困在伪资产中。
就像资产有股票、基金、出租房产、知识产权(如书籍版税)、自动化企业等;
而负债则是自住房产(需还贷)、汽车(贬值+支出)、奢侈品。
最后,是利用杠杆与复利,加速财富增长。
想要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只能像富人一样利用杠杆,否则根本就没办法实现。
比如富人善用银行贷款(杠杆)购买资产,用资产收益还贷,而非用工资还贷。
《穷爸爸富爸爸》的核心不是教人“一夜暴富”,而是揭示一个残酷真相:财务自由是认知、习惯和行动的必然结果。普通人若想破局,必须:
戒掉“消费主义”的毒;
建立“资产思维”;
用行动对抗恐惧与懒惰。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共勉: “富人和穷人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处理恐惧心理的方式不同。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