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
每年夏天,陕西人不知道去哪玩,就会动不动说句:“进山”!——谁让这大秦岭的山山水水里藏了太多风景呢!
其实除了自然风景,秦岭里还“藏”着诸多人文古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南秦岭TOP级别的古建筑群。
这里就是——留坝张良庙。
张良庙,是纪念“汉初三杰”张良的庙宇。
说起张良,几乎无人不识。在辅佐刘邦定鼎天下后,张良一声轻叹便隐入秦岭深处的紫柏山。功名利禄,被他随手抛进云海。世人赞他为“中国第一谋士”,并非只因他决胜千里的奇策,更在于他懂得“止”的艺术——在最盛大的时刻谢幕,把传奇留给他人说……
因为张良的封号为“留侯”,他隐居的紫柏山下的这座小县城,也因此得名“留坝”,并一直叫到了今天。
留坝这个小县城,这两年旅游发展的不错。
留坝地处秦岭南麓,位于汉中市北部。它是陕西人口第二少的县,全县人口加起来不到5万,但生态环境特别优越,全县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0%,夏天非常凉快,是著名的秦岭“避暑城”。
很多朋友来留坝,主打一个“躺平”,就是来看山看水看乡村,享受原生态的自然美景的。但如果有时间,还是推荐大家来张良庙逛逛,看看这个留坝名字缘起的地方。
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张良后人在张良隐居的紫柏山脚下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庙,大名为“汉张留侯祠”,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千年已逝,如今的张良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祭祀张良的祠庙,也是陕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其主体为明清建筑群,共有9个院落,房舍150余间。自北向南,以“山门—灵官殿—三清殿—二山门—张良大殿—授书楼”为中轴,楼殿逐层抬升,高差约百米,形成朝拜视线的天然震撼。此外,还有三清、东华、观音、娘娘殿等配殿群,以及南北两个花园。可谓庭院深深、古色古香。
走入张良庙,便仿佛穿越进了时空褶皱里——飞檐翘角在云雾里轻轻振翅,青砖黛瓦叠映成千年前的天光;碑石肃立,字迹仍带着汉时风骨,低语着未完的天下事;草木葱茏,每一片叶脉都是时光的刻度,悄然丈量古今。
慢行细品之中,时光仿佛在此停滞……
来张良庙,有两处景观值得留意。
其一,是祠庙内共计62面、人文底蕴深厚的匾额。其中最具分量、被官方与学界反复引用的“镇庙之匾”主要有 8 块,这里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1、汉张留侯祠(山门砖额·楷书):清道光四年(1824)本庙道士任永真立。门额砖雕,鎏金楷书,点明祠主身份,是整座祠庙的“身份证”。
2、相国神仙(大殿外檐·行楷):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兵部尚书于成龙手书并制匾。笔力沉雄,褒张良“功成身退、由相而仙”,被视为评价张良的“八字定论”。
3、帝宰人龙(大殿内檐·楷书):清道光进士赵廷俊题。“帝师”与“人龙”两层称谓,把张良“帝王之师、人中龙凤”的形象定格于庙堂之上。
4、送秦一椎,辞汉万户(过厅·行草):民国元老于右任 1941 年拜谒时所书。八字浓缩张良一生:博浪沙刺秦、封万户侯而不受,行草纵横,有“碑派”风骨。
5、英雄神仙(拜石亭·隶书):民国 31 年(1942)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根源题,隶书古朴,与亭内《英雄神仙记》碑互为表里。
6、激流勇退(后殿·行楷):清同治六年(1867)汉中知府题。点题“急流勇退”典故,为张良精神最传神的注脚。
7、知止不殆(授书楼·篆书):现代重立,集《道德经》句,篆书典雅,提示“功遂身退”的道家境界。
8、第一谋士(北碑廊·榜书):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 2004 年题。“第一”二字径逾三尺,榜书气势撼人,为现代视角的盖棺论定。
其二,是张良庙内的神奇“拐拐竹”。
张良庙里的草木众多,最奇的还是竹子。祠庙内里好几片竹林,错落有致、傲然耸立,倒是很贴合张良洒脱的形象,颇有种仙风道骨的美。
不过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张良庙里的竹子都是歪着长的。这里的竹子会在根部先会拐一个弯儿,然后往上才直直生长,当地人叫它“拐拐竹”或者“张良竹”。
据说曾有人把张良庙里的“拐拐竹”移植到其它地方,但都长成了普通的竹子。所以,关于“拐拐竹”生长的具体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有机会来留坝,这处紫柏山下底蕴深厚的古建筑群,可以来逛逛。
最后说一些旅游实用信息,想来的朋友可以参考:
坐标:陕西汉中留坝县316国道张良庙
门票:50元
周边:张良庙位于从汉中留坝前往宝鸡凤县的316国道边上,距离不远是两市分界点柴关岭,可以顺便去感受“一脚踏两市”的感觉。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