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伦敦急踩刹车保美元,然而这场金融对决早已分出胜

刚刚~伦敦急踩刹车保美元,然而这场金融对决早已分出胜负

前脚上海期货交易所刚刚官宣以人民币计价的铜期货持仓量登顶全球,后脚伦敦金属交易所就来了个“釜底抽薪”之举——毫无征兆地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既没有举行听证,也没有设置过渡阶段,直接将人民币等货币排除在外,强硬地逼迫全球交易者只能使用美元进行金属买卖。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是伦敦对美元的“死心塌地护盘”,实则暴露了美元霸权背后的深层焦虑,一场发生在伦敦金融城与上海陆家嘴之间的金融对决,已然硝烟弥漫。


很多人会疑惑,伦敦凭什么能与纽约、香港并肩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百年来积累的深厚历史底蕴,其核心底气实际上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定价权霸权”。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属交易平台,它掌握着铜、铝、锌等关键工业原料的定价话语权,而这正是美元霸权三大支柱之一的“计价支柱”,堪称美国收割全球财富的“提款机”。


美元霸权的运作逻辑其实十分“套路”:当美联储降息时,海量廉价美元就会涌入伦敦金属交易所,疯狂炒作金属期货价格。制造业强国不得不高价进口原材料,辛苦赚取的财富便通过期货市场悄然流向美国;等到美联储加息,这些资本又迅速回流美国,金属价格随之暴跌,美国资本再趁机抄底全球矿产和实体企业,完成“低买高卖”的财富收割闭环。2009年至2011年,在美联储的降息周期里,金价一路飙升,华尔街投行赚得盆满钵满;2015年加息后,金价呈断崖式下跌,全球金矿企业估值大幅缩水,美国资本就像捡便宜一样低价收购优质资产。说白了,伦敦金属交易所就是美元霸权操纵全球金属价格的“工具人”。

但时代已然改变,中国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垄断格局。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中国早已成为工业金属的最大买家,每年消耗的铜、铝等金属量始终位居世界第一,手中的“买家话语权”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金属贸易开始接受以人民币结算和计价,毕竟谁也不想放着稳定的大买家不用,而非要被美元的波动牵着鼻子走。


自2022年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的金属期权成交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长期订单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占比已经超过三成。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铜期货,更是直接跃居全球持仓量首位。更关键的是,央行还与中东等资源大国打通了金属互换额度,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在出售资源时,无需再强行兑换成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即可。美元在大宗商品计价领域的控制力正在被逐步瓦解,美国依靠美元霸权收割世界财富的“效率”自然大幅降低。


数据不会说谎:1983年美国处于加息周期时,对外收购金额仅为1560亿美元;到2015年加息周期,这一数字飙升至2.3万亿美元,可见美元收割的“战果”一直在不断扩大。但在2022年的加息周期,美国资本对外收购额直接暴跌35.6%,缩水至1.47万亿美元,这是多年来的首次下跌,明确宣告了美元加息收割策略的“失灵”。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刨人祖坟”,美元无法继续顺利收割财富,自然急于“护盘”。上海期货交易所官宣铜期货持仓量位居全球第一还不到两周,伦敦金属交易所就迫不及待地祭出“暂停非美元期权”这一狠招,宁可牺牲欧元、英镑等盟友货币的市场份额,也要狙击人民币的扩张。这波操作简直就是“杀敌一百,自损八千”——看似抽走了人民币的风险对冲工具,试图逼迫贸易商重新使用美元,但他们忽略了,金属交易的本质是服务工业生产,而中国掌握着全球最大的刚需市场。


中国不仅是金属消费大国,还掌控着大量金属产能,全球矿石海运线也离不开中国的贸易需求。伦敦金属交易所叫停人民币期权交易,既无法消除中国对金属的刚性需求,也无法封锁全球矿石的运输通道,反而使自己陷入“脱离实体需求”的尴尬境地。这就如同给市场画了一个“只能用美元”的圈子,但圈内缺乏足够的刚需支撑,最终只会沦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全球市场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的趋势愈发明显。迪拜商品交易所直接宣布将上市以人民币计价的铜期货,摆明了要在人民币金属交易领域分一杯羹;中东的铜线厂不再紧盯伦敦电子盘的价格,而是锁定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报价并使用人民币结算,毕竟与中国做生意,使用人民币结算更加便捷、稳妥;香港金管局也悄然上调了人民币流动性池子,言外之意十分明确:倘若伦敦的金属合约无法满足需求,港交所随时可以接手。

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暂停非美元期权交易两小时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主力合约直接涨停,与伦敦电子盘的价差创下了198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这就如同一场金融版的“拔河比赛”,伦敦这边刚用力拉扯,上海这边不仅纹丝不动,还顺势往前拉了一把。如今在金融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金属合约越来越像“无人问津的垃圾股”,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属合约却成了“人人争抢的暴利股”;在贸易领域,各国矿产商也越来越听从上海发出的“定价信号”,毕竟谁也不想得罪最大的买家。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这波操作,被业内不少人嘲讽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马克·吐温曾说“历史会押韵”,1956年英国试图封堵美元国际化,最终以失败告终,反而成就了美元的崛起。69年后的今天,美元霸权重蹈覆辙,试图通过“封锁”的方式保住自身地位,其结局注定是相同的。这场货币对决的核心,早已不再是交易所之间的规则博弈。 而是定价权的本质回归——定价权最终会流向工厂、流向实体需求,而非被困于交易所的自我循环之中。伦敦金融城坚守着美元报价的“旧秩序”,而上海港正通过人民币结算,将全球的现货贸易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当以人民币计价的金属合约愈发贴合实体需求,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时,美元霸权的三根支柱正逐渐被侵蚀。


这场金融对决,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胜负早已在历史的逻辑中注定: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实体需求的货币,必将赢得未来。人民币正在开启的,是一个以实体为根本、公平互利的新货币时代,而这场发生在伦敦与上海之间的金融对决,不过是这一伟大进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

你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财经   伦敦   美元   金融   金属   交易所   人民币   霸权   美国   全球   中国   期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