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说那些保健品到底是不是越吃越好?昨看到几个邻居天天喊着早晨喝的,后来皮肤过敏了,我妈才慌。”
提问的是李悦,一个38岁的单位教师,平时关注同事间流传的保健秘方。
尽管她自己身体不错,但她看到邻居大妈天天早上喝一罐复合维生素水,后来皮肤过敏、消化不良,才意识到保健品不是随便吃就没事的事。
她想知道,哪些看起来“有益健康”的补剂,却可能在吃多之后反而损害身体?医生说有三种,得马上停止。
第一类是过量维生素A、D、E这类脂溶性维生素。
一开始,这些维生素被称为“美容养生的神奇元素”,很多中老年人喜欢买小瓶维生素丸,认为补充能让皮肤光滑、骨骼强壮、免疫力提高。
但脂溶性维生素特点是摄入后很难排出体外,长期过量就会积累中毒。
维生素A中毒表现包括头痛、关节痛、皮肤脱屑,严重的还能损伤肝脏,可能诱发肝纤维化。
实际上一项大规模健康调查数据显示,维生素A长期超量摄入,多于医生建议两倍以上的人群,其肝功能异常率提升了近45%。
这说明不少人误以为“越多越好”,却导致了身体的过度负荷。
维生素D过量也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种物质帮助钙质吸收,被很多人当作“防骨质疏松灵丹”。
但长期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会诱导致血钙升高,形成高钙血症,引发恶心、食欲下降、肾结石、肾功能受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每日摄入超出推荐量5倍以上的维生素D,
会让高钙血症发病率从2%跳到近2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跳跃,建议有肾病或老年人停止高剂量长期补充。
维生素E虽然有抗氧化作用,很多人以为拿它补充抗衰老。
但过量补充会抑制体内正常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有研究表明大剂量维生素E补剂会增加出血风险,对老年人特别不利。
另外,维生素E过量在临床试验中与前列腺癌发生率间接相关,补得不好反而增加癌变概率。
一般保健建议中强调,只补不足,没必要高剂量堆积,这三类维生素是常见但往往被误用的陷阱。
第二类是褪黑素睡眠补剂。晚上睡前吃一片,很多人说“第二天精力好”。
这是因为褪黑素能调整生物钟,短期调节和缓解轻度失眠确实有效。
但长期服用会让自主调节降低,依赖性增强。睡眠不再由身体自然调控,而是靠“吃药入眠”。
研究报道长期使用褪黑素后,其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人工补给停止后会出现更严重的睡眠紊乱,甚至失眠更厉害。
另外褪黑素对儿童和青少年不可随意使用,一些家庭给孩子连用,会影响身体的发育节律。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一项研究显示,连续使用褪黑素超过12周的人群中,约有17%出现停药后耐受失衡症状,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做梦过多。
这个比例远超普通睡眠障碍人群,使得所谓补睡眠补剂变成了长期负担。
谨慎使用,控制周期,才不会“补的比原来还累”。
第三类是抗氧化保健品,如大剂量辅酶Q10、白藜芦醇、槲皮素这类。
从理论上讲,它们能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脑血管。
但大量数据反映,过量使用时,会与氧化系统产生干扰,甚至让身体抵抗能力降低。
本来身体是一个系统平衡过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的机制,长期补抗氧剂可能扰乱这个平衡,导致身体对感染反应减弱。
临床有对比试验显示,接受500毫克以上白藜芦醇补剂三个月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浓度反弹上升,表明免疫反而弱化。
国外一项Meta分析指出,大剂量抗氧化剂补剂与死亡率升高8%存在相关,但不是普通食物摄入的抗氧化剂,而是药剂剂量。
补得越多,系统抗氧化信号越迟钝。
没有证据支持长期高剂量抗氧化补剂对健康有益,倒有证据指出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三种保健品之所以被推荐,却被吃多伤身体,是因为把“营养”当成“药”,把“补”当成“预防”。
但健康不是数学式的叠加过程,身体是一个平衡系统,把某一类物质补过头往往会打破网络。
医生指出,保健品应在特定需求、特定人群、特定时段、有限剂量下使用。
过度功能化、长期服用,没有医生监控,是最常见的误区。
保健品伤害之所以难察觉,是因为它们的作用是慢性的、累积性的,并非立刻伤害,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代谢路径和激素环节,透过体检数据或主诉并不容易觉察。
比如维生素A中毒的头痛、皮肤变化通常都被忽略,以为年龄问题或气候原因,直到肝功能异常被发现,再到影像治疗,都需要时间启动。
这就跟小额透支信用卡债似的,累积后才发现还不起。
对比普通食材、均衡饮食和保健品之间的差距也令人出乎意料。
不少研究证明,通过日常食物供给平均就能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而药剂方式的补充不但没有增强免疫,反而会增加风险。
真正的健康管理更强调“生活是最强保健品”,食物才是;药作为补充,而不是主要来源。
那问题就突出:如果一个人正在长期服用上述任一种补剂,并且体检暂时还没明显异常,是不是就可以继续吃,等出问题再停?
不能这么做。保健品的作用是长期累积,停药后身体需要卸载压力。
体检不出问题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建议立即停用,并做一个针对性的营养水平评估,比如血清维生素A、D水平,血钙、电解质状态,肝功能、CRP等标记。
再从停药后1个月、3个月重新复查,通过数据判断停药后的生理反应。
如果指标稳定且无症状,就无需补充;如果指标反弹或出现异常,则需通过饮食调整或医生指导补偿,而非盲目摄取产品。
身体是一个反馈系统,不能等出错才修正。
保健品不是保险箱,不能无底洞无限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玉宏.大健康时代下保健品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22,(27):128-130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