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根据吴石、朱枫等真实英烈事迹改编的谍战大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引爆了人们对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潜伏台湾、致力统一的隐蔽战线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英雄群体里,有两名镇江籍中共地下党员:殷启辉、基群。其中基群因身份暴露,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撤回大陆,而殷启辉始终坚守在台湾,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将鲜血洒在了祖国宝岛上。
学运英杰 联袂入台

殷启辉
殷启辉,1926年出生,籍贯镇江。自幼天资聪颖,酷爱读书。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临时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获法学士学位。他思想进步,追求光明,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从上海临时大学转入暨南大学时,殷启辉的组织关系由时任中共上海市学委副书记吴学谦亲自交接,足见组织上对他的重视。

学生时代的殷启辉(前排左一)
在暨南大学,殷启辉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坚,当选为校第二届学生自治会理事。1946年12月下旬,上海学界发起响应北平大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活动。殷启辉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登台演讲,慷慨陈词,情绪激昂,极大激发了广大同学的义愤,将暨大的“反美抗暴”运动推向高潮。1947年5月,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上海各大学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总罢课和示威游行。殷启辉是暨大的组织者之一,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英勇无畏地与反动军警展开搏斗。

基群(老年照)
基群和殷启辉同乡同庚,而且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同学,两人志同道合,情谊深厚。虽然基群在大三时转学到了安徽大学,但与殷启辉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1947年,南京发生了“五·二〇”惨案。6月2日凌晨,根据殷启辉派人送来的通报,基群等人在学校贴出《安徽大学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总罢课宣言》,痛斥国民党当局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暴行,要求同学们响应全国学生总罢课的号召,举行全校罢课。一时间,抗议的声浪响彻整个安大校园。
同年夏,殷启辉、基群从大学毕业。不久,基群通过友人谋到了一份台湾冈山中学教员的职位,殷启辉由此也萌生了同去台湾工作的想法。而此时台湾在历经“二·二八”事件后,当地党组织也急需加强力量,因此上级批准了殷启辉的请求,并决定将基群纳为党的发展对象,两人一同赴台工作。
9月至10月间,殷启辉、基群分抵台湾。到台湾后,殷启辉在北部新竹县竹东林场工作,基群则前往位于台南市的冈山中学任教。竹东林场是台湾省林产管理局下属的一个较大的林场,有职工数百人;冈山中学是一个设初、高中的完全中学,有师生200余人。两处群众基础都较好,具备开展隐蔽斗争的条件。
基层播种 成绩斐然

大学毕业时的殷启辉
抵台后,由于台湾地下党组织一直未派人来接头,殷启辉决定在没有上级领导的情况下,先从“播种”开始独立开展工作。他在林场职工中广交朋友,不断扩大影响力,把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基群则根据殷启辉的指示,利用教学之便,在冈山中学组织学生自治会和举办祖国语文义务补习夜校,在学生、社会失业青年和教职员工中进行宣传。1947年11月出版的《台湾省立冈山中学校庆特刊》曾发表基群的一首新诗,其中赫然有“在这个大时代的洪炉里,要把一切都属于人民”的诗句,留下了他在该校开展革命启蒙教育的履痕。


1948年7月,殷启辉派基群利用暑假时节回上海汇报工作,得到上级“等待关系转接,继续留台工作”的指示。殷启辉、基群由此更加坚定留在台湾的决心,为了加强力量,他们又动员了一批进步同学来台,进入学校、工厂甚至国民党政法机关工作,有意识地为日后的工作开展谋篇布局。
同年9月,中共台湾省工委派老黄找到殷启辉,接上了组织关系。不久,基群被批准入党,殷启辉为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两位同窗好友自此真正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根据省工委的安排,殷启辉、基群为一个小组,由老黄直接领导,并明确了三条工作方针:一是注意隐蔽自己;二是着重针对台湾省籍人员个别开展工作;三是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老黄即省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张志忠的化名。张志忠是一位八路军出身的台籍领导干部,也是《沉默的荣耀》里以本名出现的一位重要人物,剧中其坚定的意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并非虚构,现实中也被国民党特务头目谷正文称为“真正的硬骨头”。
在张志忠的领导下,殷启辉、基群在竹东、冈山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殷启辉奔波于竹东林场和竹东地区,逐步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和党的外围力量,建立了竹东与台北之间的地下交通网。基群在冈山中学组织了教师联谊会,发行了《新教师》刊物,公开的群众工作做得十分活跃。
1949年初,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张志忠愈发繁忙,为此改由殷启辉领导基群的工作。殷启辉利用在林场任供销的便利条件,不定期地前往冈山中学,与基群一道研究部署工作。他带去毛泽东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土地法大纲》等文件,要求基群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宣传。根据省工委作出的“积极工作,迎接解放”的指示,殷启辉、基群在冈山中学精心筹划了纪念“五四”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发表演说、张贴标语,在晚会上演出革命歌曲、进步民谣等节目,在校内外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风云突变 血洒宝岛
铁骨铮铮的张志忠
然而,危机很快降临了。由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已是风雨飘摇,它的统治中心开始逐步向台湾转移,台湾的政治空气和环境日趋紧张。
冈山设有国民党空军基地,原为高度戒备之地,学生们在街头的活动,立即引起当地警特机关的注意。他们断定冈山中学潜伏有中共地下党员,并将怀疑的目标逐步缩小到基群等几个平时表现较为突出的教师身上。1949年5月中旬,国民党特务在冈中和冈山车站分头布置人手,计划抓捕基群。所幸基群提前收到内线消息,从冈中紧急撤离。

吴石、朱枫、陈宝仓、夏曦等被捕后,在国民党当局的法庭上
到了8月,台湾的白色恐怖氛围更加浓厚,台南警备司令部更是发出严令,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以及亲共、袒共人员。基群撤出冈中后,原被组织安排到台北八仙山林场工作,但殷启辉考虑到局势险恶,已暴露人员继续留在台湾十分危险,不愿他在胜利前夕作无谓牺牲,于是向张志忠请示并经其同意,批准基群紧急撤退,经香港返回上海。

殷启辉替基群买好从台湾开往香港的船票,又脱下手上的金戒指塞给他当路费。基群泪目道:“我走了,就留下你一个人了!”殷启辉拉着他的手安慰说:“我和你不一样,你暴露了,我还没暴露,还可以继续工作下去。为人民,不成功则成仁。”说到这里,殷启辉亦已是泪流满面。两位挚友心里都清楚,今日一别或许就是生死两隔!临别之际,殷启辉嘱咐基群替他照顾好自己年迈的父亲。
1950年春,殷启辉奉命担任中共新竹地委领导。此时,中共台湾地下组织已被严重破坏,蔡孝乾、张志忠、洪幼樵等省工委领导人相继被捕,殷启辉根据继任省工委书记陈福星指示,转入偏僻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国民党当局关于破获中共台湾省地下党组织的档案
1951年春夏间,殷启辉的党内联络人被捕,供出殷启辉将于7月20日到桃园县龙潭梁家开会。当天,国民党特务机关兴师动众地调集大批人手,分为六组,埋伏在梁家周围。下午3时许,殷启辉从山上下来,刚进梁家即落入特务们的魔爪。
在狱中,殷启辉遭受了威逼利诱和酷刑摧残,但他始终坚定“台湾一定解放,祖国一定统一”的信念,坚贞不屈,保持气节。一次审讯中,敌人逼问他:“谁是你的领导,谁是你的后台?”他一语双关地回答:“我是从大陆来的,领导、后台都在大陆!”殷启辉的顽强机智让敌人无计可施,于是搬出了当时尚属稀罕的测谎器,咆哮着让他“老实交代”,殷启辉轻蔑地反讥道:“你们每天都在欺骗老百姓,怎么这个机器不能测出来?”敌人面红耳赤,只得草草收场。

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里陈列的殷启辉等烈士遗像
经过一年多的囚禁,敌人在殷启辉身上一无所获,最终凶恶地举起了屠刀。1952年8月8日,随着一声罪恶的枪响,殷启辉倒在了血泊中,长眠在了他为之奋斗的祖国宝岛土地上,年仅26岁。由于殷启辉在台湾没有亲属,他的遗体长时间抛之荒野之中,后被草草葬在台北六张犁。
不尽思念 英名永存
基群从台湾撤回大陆后,没有忘却与殷启辉的约定,向组织申请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台湾队学习,期待着不久的将来与战友在台湾胜利重逢。后留校任教员,直至1958年转业。
此后,基群被分配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工作,后又调回家乡镇江,曾任镇江市计经委副主任。但不论身处何方,殷启辉分别时的嘱托始终萦绕在基群的心头。1959年,基群千里迢迢从内蒙古奔赴苏州探望殷启辉的父亲。殷家原世居镇江三官塘,殷父年轻时到苏州经商,后定居苏州。两人甫一见面,殷父就迫不及待地问基群:“你回来了,启辉呢?启辉怎么样?”见基群默然无语,殷父似乎明白了什么,抱住他泣不成声。

在台牺牲的隐蔽战线英烈姓名墙
1949年1月,殷启辉曾由台返苏探亲,与家人短暂团聚,此时已逾十年。殷启辉写给在香港二弟的最后一封信,是1950年秋从台湾屏东发出的,信中称自己“在跑单帮,情景很不好”。此后便音讯全无。台海隔绝,时局攘乱,亲人们自然是天天都在担忧着殷启辉的安虞。
1982年,殷父病危,基群等前往探望。老人弥留之际,断断续续留下最后的遗言:“你们要把启辉找回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两岸关系逐渐破冰,在台湾的南京中央大学校友组团回母校访问,基群通过他们探询殷启辉的下落,最终确认了殷启辉早于30多年前就已牺牲的噩耗。
1988年暮春,殷启辉的二弟从香港返回大陆,基群陪同他将殷启辉的衣冠葬在苏州凤凰山下,并提笔写下饱含深情的祭文:“归来吧忠魂!你为人民的利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为自己的理想,无私地奉献了一切!”1995年,殷启辉被批准为革命烈士。2013年,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在北京西山建设无名英雄广场,殷启辉等846名在台牺牲的隐蔽战线烈士,终于走出历史的迷雾,进入公众视野。

志愿者在打扫殷启辉烈士墓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这是毛泽东缅怀吴石将军烈士的诗句,也是对所有潜伏英雄们的褒奖。殷启辉、基群以及他们战友们的英名,必将永远镌刻在祖国统一的史册上。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图片来源:史志镇江
来源:镇江日报(孟宪威)
编辑:缪小兵
校对:黄昕彤
责编:陈路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