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翻涌的时代,芯片企业宛如逐浪的弄潮儿,有的乘风破浪,有的却在暗流中挣扎。
这家企业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当2024年年报公布时,业绩同比下降的数字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浸在往日辉煌中的人们。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新的技术趋势不断涌现,而它似乎在这场赛跑中逐渐落后。
但在2025年一季报本应该在4月30日前披露的,却又被推迟到5月9日之前,这似乎又笼罩了一层阴影,不经让人浮想联翩!
5月8日,一个看似振奋的消息最终姗姗来迟: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大增!
这本该是一个值得欢呼雀跃的时刻,可深入探究后,却发现这背后藏着隐忧。原来,去年同期基数太低,才造成了这看似辉煌的同比大增,就如同在矮个子里拔高个,实则根基并不稳固。利润质量差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经营现金净流量首次为负,货币资金逐年大幅下降,仿佛是一个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的病人,元气大伤。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经营周转能力差,供应链和客户管理的薄弱环节被无限放大,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船身出现了漏洞,却没有及时修补。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家头部芯片企业,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从2025年3月27日披露年报及5月8日披露Q1季报后,A股股价从93.78元/股下跌至2025年5月9日的85.72元/股,跌幅9.14%;而同期科创板下跌4%、上证50下跌1%;H股表现似乎对企业价值体现的更为客观,H股股价一直低于A股约40%,年报和一季报披露后的H股股价从2025年3月27日的52.55港币/股下跌到5月9日的40.4港币/股,下跌幅度23.2%;而同期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恒生科技龙头ETF下跌0.9%。严重跑输大盘。是市场风险情绪转移,还是中芯国际的投资风险、价值和预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Q1的产量、营收和利润等数据“一片大好”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4年报显示中芯国际增收不增利,虽然营业收入是上市以来的最高峰,对比2020年翻了一番多;但归母净利润却是上市以来报告当期的最低谷,低于上市当年6.4亿,也比峰值时期的121亿少了85亿!
净资产收益率也是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6.5%下跌到2.5%,而峰值则是2021年的10.3%。
推迟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看过去光鲜靓丽,实则经不起推敲。2025Q1归母净利润13.56亿,同比大增166.5%;但我们回顾下同比的基数,2024年一季度同期归母净利润5.09亿,是上市以来一季度最差业绩。正因为有了这个最差业绩的基数,2025年Q1才同比大增,但从绝对值看,2025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13.56亿,也是近三年第二差业绩。
我们再看扣非净利润,去年同期扣非净利润大于归母净利润,本期则低于净利润,说明本期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等非主业收入带来净利润增量。
也就是说,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是大幅提高了,但光有规模,没有质量,并未产生规模效应。
EBITA虽然绝对值同比增长46.9%,但EBITA占比净利润仅增加13.4%,并且主要还是因为本期利息收入同比下降2.87亿,直接影响了EBITA的增加。而利息收入的下降,又反应了中芯国际在资金理财以及外汇管理方面的不足。
推迟披露的2025年Q1财报尽管没有避重就轻,并且如果说投资者因为营收和净利大增而被蒙蔽了双眼,但有一个指标却让懂行的投资者大跌眼镜!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2.71亿,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值!而同期业绩最差的时候仍然还有35.66亿!利润和产能扩大的背后,竟然出现了经营现金流为负。似乎隐患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虽然公司备注解释说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现金减少所致,但其应收账款增加还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合同负债同比减少了83亿。大幅下降的背后,是对供应商、客户的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的减弱,增加了资金占用负担及周转压力。而作为一家科技型制造公司,供应链和客户管理已经明显在削弱公司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
公司在2024年手握480亿的货币资金,是总资产的14%、流动资产的30%!!但在2025年Q1,货币资金减少到 360亿,环比减少120亿,同比减少90亿。实际上,公司从上市以来,持有的货币资金逐年下降,从2020年上市当年的866亿下降到2024年的480亿!而应收账款56亿,环比增加24亿,同比增加16.5亿!加上公司近几年的不断扩张,在没有大规模新增借款及权益融资的情况下,货币资金大幅减少在所难免。
在这不得不提及的是,持有近500亿货币资金,如果母公司集中资金理财,按R1级风险的基准收益率,一年的理财收益应该也有个20亿吧,都可以躺平了。但2024年归母净利也才36亿多。
一方面,公司货币资金受投资扩产、供应链影响力减弱、盈利能力较差、经营周转能力较弱等多方面影响而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公司资产负债率35%左右,并未依靠自己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在保守经营中亦步亦趋。
2025年Q1研发投入10.68亿,占比收入6.6%,而去年同期业绩最差的时候研发投入还有10.6%。
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公司突然反常地降低了研发投入,难道是进入了技术壁垒的天花板了吗?还是技术攻坚遇到了阻力?
中芯国际产品销售区域依然以中国为主力,中国区占比市场的84.3%。但在行业应用结构来看,其在工业与汽车应用只占9.6%,同比仅增加2.4个百分点,这在新能源汽车井喷暴涨、工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加速发展的当下产业背景,是明显背离潮流的。而其具有较大技术难度的12寸晶圆生产虽然还占比较高,达到了78.1%,但也是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因此,从产品应用的结构来看,中芯国际显然是没有跟上下游市场和产业的节奏。
更让人担忧的是,公司在推迟披露1季报的同时又同时对二季度还主动作了一个指引披露:“二季度收入环比下降4-6%,毛利率介于18-20%。”这明显是对二季度业绩的预测并不乐观,业绩大变脸似乎近在眼前。实际上,按这个预测,二季度不仅营收下降,而且由于毛利率也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至少影响毛利5-7亿,极有可能二季度会大变脸。从它的产品结构及目标市场情况来看,仿佛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行者。在工业数字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它没有顺势而上,反而被甩在了后面。曾经引以为傲的产品,在新的市场需求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就像是一个还在使用旧地图的探险家,在新的领域中迷失了方向。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企业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家曾经和现在都还是引以为傲的国产芯片企业,我们重视它、关注它、支持它,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要分析它。成败不在一时,但江山也不会永固。事实上它上市后的表现,也在提醒着我们,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