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谈判于7月28日至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落下帷幕,双方达成共识,将暂停执行的24%对等关税展期90天,试图为半导体供应链、新能源补贴等深层矛盾争取谈判窗口。
然而会谈余温未散,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旋即变脸,高调渲染“全球联盟施压中国”的态势,宣称中国经济模式面临麻烦,必须尽快达成交易。
这一戏剧性转折不仅暴露了美方谈判策略的本质,更折射出美国在内外压力下的焦虑与矛盾,以及战略筹码中的深层角力。
中美经贸第三轮谈判结束,刚下飞机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却一开腔就点燃了整个舆论场,他对着镜头,仿佛全球经济的棋局都在他手中,高调宣称美国已成功说服欧洲、日本,搭建起一道针对中国的贸易“统一战线”。
与其说这是场新闻发布,不如说是一出精心编排的心理战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可如果我们拉开台前幕布,走进后台仔细瞧瞧这出“全球围堵”的戏码,就会发现,其真实的分量,远不如台面上的喧嚣来得沉重。
贝森特部长描绘的图景是,全世界都站到了美国这边,只剩中国在角落里暗自神伤,而为了让这画面逼真,美国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先看看韩国,一份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赫然摆在台面,可仔细一看条款,这哪是平等的贸易协定?更像是一张代价高昂的账单。
美国产品入韩关税全免,可韩国货想进美国,却要面临15%的关税壁垒,更别提那高达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以及上千亿的能源采购大单,这哪里是伙伴,分明是“城下之盟”。
再看日本和欧盟,同样在美国的关税大棒下,一步步挪上了谈判桌,日本曾心心念念的汽车关税豁免并未如愿,而一度态度强硬的欧盟,最终也在自己最看重的农业领域做出了妥协。
这些被贝森特部长自豪地称为“站在美国身边”的伙伴们,脸上写着的,恐怕更多是被迫配合的无奈,而不是真心实意的喝彩。
他们更像是舞台上被导演逼着念台词的配角,心里盘算的,或许是如何在这场戏里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所谓的“全球统一战线”,底色并非团结,而是美国利用自身优势各个击破后,强行拼凑出的一幅貌合神离的图景。
美国这一策略本质是“虚张声势”,美韩协议中3500亿美元投资实为贷款担保,欧盟内部对6000亿美元承诺争议不断,所谓“联盟”实则脆弱。
而对于中国,美国方面亦是早就写好了一份“剧本”,试图为中国安排一个注定的悲剧角色,甚至在刚刚才结束经贸会谈之际,美国方面是又一次的开始了自己的翻脸表演。
贝森特拿出了两个核心论据,听起来颇具“说服力”,其一,是中国制造业占比过高,达到经济总量的三成,被描绘成一种“不健康”的结构,其二,则是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规模庞大,在全球GDP中占比高达2%,这被暗示为一种“失衡”,甚至拿来与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相提并论。
然而剧本的撰写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不符合自己叙事的细节,中国制造业的庞大体量,是数亿人几十年来勤勤恳恳积累的成果,是全球供应链中难以被取代的核心一环,更是国家经济稳定的压舱石。
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问题”,无异于指责一个勤劳的家庭储蓄太多,至于账户盈余,这更是与国民储蓄习惯、产业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的复杂结果,将其抽离出来单独批判,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偏颇。
甚至为了增加剧本的惊悚效果,贝森特还特意搬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日本,贝森特暗示,中国正在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的覆辙,即将迎来一场经济崩溃。
这套说辞听起来很有感染力,但数据不会撒谎。当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夕,其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下滑至24%左右,而中国目前仍稳定在30%的水平,实体经济根基更为扎实稳固。
更关键的是,日本当时的外债规模已膨胀到其GDP的近四成,这简直是个巨大的窟窿,而中国目前的外债比例仅有14%左右,风险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这种强行类比,更像是在用相似的布景,去演绎一个情节完全不同的故事,目的只为让台下的“观众”(中国)心生恐惧,从而接受导演安排的结局。
那么,作为这出戏的“目标观众”,中国又是如何反应的呢?中国并没有被这套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所迷惑。
面对美方“全世界都已搞定,只等你一个”的喊话,中国在谈判桌上的回应简单而明确,核心利益问题,寸步不让。
比如当美国试图干涉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能源合作时,中方明确将其定义为内政,不容置喙,在关税问题上,也始终保留着对等的反制能力,你出牌,我便跟牌,保持着一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博弈姿态。
这种底气,并非源于一时意气,而是来自后台实实在在的“道具”和“实力”,十四亿人口形成的庞大内需市场,是任何外部风浪都难以撼动的基本盘,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短期内无可替代。
近年来,在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也让美国的“卡脖子”战术效果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世界经济的格局并非铁板一块。
欧盟公开表示不会完全配合美国的对华遏制策略,英国在脱欧后悄然与中国签署稀土供应协议,而日本则在积极推动不包含美国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
大家都明白,被牢牢绑上美国的战车,未必符合自身的长远利益,而当舞台上的聚光灯全部打在贝森特部长身上,听他慷慨陈词之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灯光之外广阔的现实。
美国急于通过一场速战速决的心理攻势,迫使中国接受其开出的“药方”,降低制造业比重、用内需替代出口。
这中看似“为了你好”的建议,实则是要求中国自断臂膀,放弃自己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从而被纳入一个由美国主导和定义的新经济秩序中。
真正的全球博弈,从来不是一场独角戏,当一方热衷于制造声势、营造氛围时,往往暴露了其内心的焦虑和底气不足。
对于中国而言,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去揣测导演的意图,也不是去模仿他人的剧本,而是心无旁骛地走好自己的路。
这条路,既要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根基,稳住经济大船的航向,也要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开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贝森特赞赏何立峰是“老练政治家”》——直新闻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接受媒体采访》——纽约时报
《[专访] 对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的完整专访》——莫莉要做speaker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