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烽火铸就太行魂——寻访陈赓386旅抗战足迹

初秋时节,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辉县市南太行蜿蜒的公路上,寻访陈赓当年率八路军386旅,转战太行、抗击日寇的传奇故事。

今日太行,宛如一幅流动的丹青画卷:远处青山如黛,云雾缭绕似水墨晕染;近侧苍翠掩映,草木葱茏若碧玉雕琢;更有不少村庄依托山水优势和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竞相发展文旅产业。然而,80多年前,这片如画的山川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惨遭日寇蹂躏。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赓同志

太行南麓小延安

侯兆川,俗称盘上,藏于太行深处,四面环山如屏,中间平旷似城。民谣道:“登上十八盘,望见侯兆川;南有华岩岭,北有紫荆山;东有莲花不生藕,西有三湖不行船。”昔日的侯兆川,仅靠十八盘小道连通外界,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乃兵家必争之地。

西平罗乡,位于南太行腹地侯兆川中心。这里曾是中共新辉获汲中心县委驻地,陈赓抗日作战指挥部亦设于此。作为豫北太行敌后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西平罗乡被誉为“太行南麓小延安”。

彼时,日寇占领这片土地,如枷锁扼住中原咽喉。1938年夏,时任旅长的陈赓率八路军386旅挺进盘上,以雷霆之势迂回作战,6次破袭道清铁路,炸桥梁、毁铁轨,烽火如炬点燃太行。

《陈赓日记》记载:“队伍顿时沉寂下来,静若无人。大家均预备着格杀一场。12时许,各部均到目的地,忽然枪声发自辉城南门。霎时间,城的四郊,枪声、机枪声、手榴弹声,一触即发,与雷声交响。”

“1938年8月1日,本旅举行盛大八一纪念会,万余人齐聚,我作报告部署任务,晚演剧甚热闹......”

陈赓率部转战豫北期间,广泛发动群众,奋勇打击敌人,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下不朽功勋,更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

80余载沧桑巨变,巍巍太行烽火远去。一道道山岭,似与白云悄悄对话,而白云则藏在山中,偷看这山乡的变迁。

初秋的西平罗乡,静谧而美好,老人们闲坐聊天,孩子们在林间嬉戏,不时有游客慕名到访。红色主题墙在秋阳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在这里,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交织,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西平罗乡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有诗赞曰:

太行山下明珠悬,敢将秀美比江南。

更有光辉动人处,曾是豫州小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赓同志

夜袭辉县告捷

热血青春“烈士墙”

天空澄澈如洗,白云悠然飘荡。走进西平罗乡西平罗村,陈赓抗日作战指挥部旧址静默矗立,推开沉重的木门,指挥室、抗战实物陈列室、起居室依次映入眼帘,《陈赓日记》的部分摘录镌刻在陈列室内。

“此地在九十四师通过后之第二日,敌机十余架即来轰炸,共掷弹二十余枚,正街大部被其炸毁,至今瓦片残墙,令人睹景伤情。益感日本强盗之残暴兽行。”

“今日为‘九·一八’的沉痛纪念日,预先准备的计划,因部队分散,不能实现,仅以营为单位开会纪念......读武汉小孩子慰劳前线将士的信,简直使我兴奋得流泪。”

敌人的残暴、斗争的艰苦、抗战的决心、战友的情谊......毕现于《陈赓日记》的字里行间,也在刹那间把后辈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指挥部旧址里的一面“烈士墙”令人肃然起敬,墙上镌刻着《西平罗乡革命烈士名录》,密密麻麻地记录着80多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西平罗籍烈士的名字。每一位驻足于此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屏息凝视,向这些英雄表达最深切的敬意。

付青山,西沙岗村人,1921年生,1944年投身革命,1946年血洒辉县九圣营;宋春贵,鹿庄村人,1911年生,1941年参军,同年即牺牲于辉县司寨;王保福,莲花村人,1925年生,1944年从军,1945年魂断焦作...... 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春年少的战士,是家中备受期盼的儿女,许多烈士还未脱去稚气便毅然奔赴战场,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刻,在战火中如同星辰般骤然陨落。如今,人们仍在努力搜寻那些可能被遗漏的烈士名字,不断完善这面“烈士墙”,每一笔新增的刻痕,都是对历史记忆的挖掘。

凝视满墙英烈,山风掠过耳畔,恍若听见历史的回响:“我们曾以血肉筑长城,以信仰守山河!”那声音如磐石上的刻痕,穿越烽烟,在时光的缝隙里铮铮作响,激荡着这片曾被热血浸透的土地。

古道沧桑十八盘

《陈赓日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场景:1938年7月21日清晨,陈赓于5时率部自林县鹿林村出发,向辉县疾行。正午时分,队伍抵达大佛殿的708.4高地,他登高俯瞰,目光所及之处,山势险峻,仅一路在山峰间穿过,左折右转,当地人名为十八盘。陈赓不禁慨叹,此地甚险要,大有贵州娄山关之险!望远镜中,新乡、获嘉近在咫尺。

大佛殿,坐落在盘岭之上,因殿内有一尊巨大的石佛像而得名。记者踏入大佛殿,即见闻名遐迩的十八盘古道——青石如龙脊蜿蜒于峭壁,天然雄关险隘。相传岳飞曾由此追击金兀术,挥师侯兆川;抗战烽火中,陈赓亦数次率部穿越险隘,以迅雷之势袭扰敌寇。

古道两侧黄榆树静立,默观金戈铁马与商贾骡马往来交替,沧桑如磐。尤为称奇的是,一株千年黄榆躯干中空,竟共生着槐树与桑树,枝干缠绕苍劲,如龙蛇交舞,堪称“树中奇观”。古道石板被千年行旅踏出幽亮光泽,坡度处“把石”固路防滑。人们行走其间,恍若触摸时光脉搏,令人心潮涌动。

上世纪80年代,谢晋执导的影片《清凉寺钟声》曾于此取景,让古道风韵永驻银幕。如今,大佛殿与十八盘古道已成为文旅胜地。当游人拾级而上,仰望古关雄姿,抚摸古木虬枝,山风掠过耳畔,仿佛听见金戈相击的回响与马帮铃铛的叮当声——那是岁月深处永不消逝的史诗。

古道虽静,却以青石为笔,树影为墨,默默书写着山河的坚韧与生命的永恒。

天路通途映太行

在《陈赓日记》的字里行间,多次可见道路崎岖、行军艰难的记录:“今日毛雨纷纷,路难行,准备移到赤庄、土高一带之计划,因亦停止。”“......许多道路还被大水淹没着,泥深如浆,稍一不慎,即有滑倒之危。”这些文字,不仅真实记录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更映照出八路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征服天险的钢铁般意志,他们踏着泥泞,在崎岖山路上闯出胜利的通途。

岁月流转,换了人间。如今登临太行山顶俯瞰,新晋、沿太行、鹤辉3条高速公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如巨龙盘踞山间,蜿蜒于高山与峡谷之畔,6个高速出入口将宝泉、八里沟、万仙山、轿顶山等景区串珠成链,成为一条条镶嵌在太行深处的景观天路。而今的辉县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107公里,一幅路畅、村美、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般壮景,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遥想十八盘古道之险峻,明代郭淐赋诗描绘古道关隘奇景:
谁谓川源广,空如云乱屯。

半空盘鸟道,绝顶卧云根。

流览三川尽,回怜六国存。

天然设重险,此地有桃园。

诗中“半空盘鸟道”之句,恰似今日太行深处世界上最大的三层螺旋隧道群的磅礴缩影;“天然设重险”之叹,亦暗合新晋高速凿山架桥的现代壮举。

清代郭遇熙也曾以诗记其雄姿:

石磴何年凿,崔嵬石径斜。

千峰一鸟道,万壑几人家。

林绿垂朝露,叶红低晚霞。

盘桓云路近,疑是走龙蛇。

“千峰一鸟道”的孤绝与“疑是走龙蛇”的灵动,穿越时空,与当代天路交相辉映。古时行者于石径盘桓,今人驾乘于云端驰骋,太行山的险峻与智慧,在古今交通的对话中,谱写出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陈赓日记》缩影

平甸古韵映红绿

距西平罗村约60公里,薄壁镇平甸村头,一座座古老的建筑静默伫立,如同一位老者,诉说着抗战烽火中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昨晚算是配合师组织的第8次总破坏,而我们在道清线上则是第6次大破坏了,是在敌人极度警觉,戒备严密之下执行的。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敌轰击我不止300发,铁道线的两旁,弹如雨点,铁锤击轨的声音,群众肩着铁轨的喧嚷与敌弹的爆炸声互相竞赛。究竟爆炸声还是淹没不了铁锤声的怒吼!敌弹爆炸的火光与我们铁锤上的火星,好像是互争光辉,终于铁锤上的火星发出了万丈光芒——堆集着的枕木被点燃了,从获嘉到大召营全线的火光,酷似一条火龙......”

这是1938年9月22日,陈赓率部破袭道清铁路(获嘉—修武段)的战斗场面,收录于《陈赓日记》。这场惊心动魄的破袭,成功截断了8公里铁路,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陷入泥潭。

据村里老人讲,当年,陈赓率部驻扎期间,军民携手,在陡峭山崖间开辟出一条条隐蔽的秘密小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平原敌占区的伤员背至山上,在这里救治。而今,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犹在。

站在村头,抬头远望,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与云涌的太行山、高山平湖以及平甸村的红色历史相互映衬,红绿交织间,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前人流不息,沿路布满了酒店、超市、农家乐和农特产品摊位。平甸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曾经的烽火战场如今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旅游热土。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辉县市全域旅游共接待游客1033.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5.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6.04%和6.25%,呈现逐年攀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革命薪火永相传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档案部门和党史研究专家便开始系统性整理陈赓及386旅在太行山抗战的光辉事迹,并将这些珍贵史料汇编成书。尤其近年来,新乡市委党史方志室立足“存史、育人、资政”的核心职能,紧密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发展大局,积极发挥“智囊团”“参谋者”的关键作用,相继编纂出版了《铭记——新乡抗战》《红色印迹》《河南太行抗战史专题资料选编》《中共河南太行党史人物》《红色记忆》等一系列重要著作。这些书籍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大力弘扬太行山精神与抗战精神,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注入党史方志力量。

80多年过去,太行山的儿女始终铭记着那些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他们以各种形式延续着对抗战先烈的深切缅怀:讲述英雄故事、保护革命遗址、传承革命精神......其中,中共辉县一区区委书记侯文成后人的故事尤为动人。

1938年入党的侯文成,是中共辉县一区区委书记,参与创建南太行侯兆川一带抗日根据地。他毕生为革命奔走,在1951年因病早逝,年仅36岁。他的三儿子侯保玉出生在其离世三个月后,关于父亲的抗战故事,只能从母亲和父亲战友的讲述中拼凑。如今,身为河南省荣军医院退休大夫、早年从军且拥有数十年党龄的侯保玉,怀揣对父辈的崇敬和对历史的敬畏,于2019年联合侯兆川当地干部群众组建了抗战历史研究小组。他们深入查阅史料、实地走访陈赓等将领在太行山的战斗足迹,致力于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为更多人所知,让先辈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烽火铸信仰之魂

硝烟散尽,翻开《陈赓日记》,字里行间仍能触摸到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这些文字穿越时空,至今读来仍令人热泪盈眶。

历史需要我们不断重温,越是被人们铭记与反思,就越能坚定我们前进的步伐。原新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孙建设认为,作为亲历者的珍贵记录,《陈赓日记》不仅填补了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细节空白,更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抗战时期的真实图景;既有根据地群众参与的人民战争宏大场景,也有与汉奸、土匪的激烈斗争;既有对日军暴行的切齿控诉,也有对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描绘。《陈赓日记》中,一位老大爷的感叹——“长到六十八岁,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道出了百姓对八路军的由衷信赖,这质朴的语言比任何宣传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而夜袭辉县城、火烧潞王坟、破袭道清铁路等战斗过程,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反映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陈赓日记》的价值,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党史军史资料,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密码,更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永恒坐标。”孙建设感慨道。像陈赓抗日作战指挥部旧址、中共新辉获汲中心县委办公旧址等红色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能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吸引着更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走近历史、触摸历史、铭记历史,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如镜,照见初心;精神如火,指引征程。合上《陈赓日记》,一个个抗日战士的身影仿佛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早已融入太行的巍巍群峰,化作激励后人的永恒火炬。

本版图片由新乡市委党史方志室提供

编辑:杨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太行   印迹   烽火   足迹   力量   西平   辉县   太行山   古道   党史   日记   新乡   红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