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飞
来源:城市财经(ID:City-Finance)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幼儿园免费时代,即将到来。
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确保按时足额拨付。
这段文字意味着,年初定下的学前教育免费的目标,将要 逐步 进入落实阶段。
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到: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提升县域高中质量,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此外,今年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也提到:
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这句话的内涵更足,免费的考量覆盖了全部教育。
无论是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还是这次的国常会,表述内容基本一致,关键词也只有两个:
逐步、免费。
免费是结果,逐步是过程。
也就是说,未来幼儿园阶段的免费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洪秀敏表示,免费工作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步有序推进,不能搞一步到位,这样有利于确保政策平稳实施和更可持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王建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要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出生人口变动,学位需求变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步有序推进,不能搞一步到位。
那么该如何逐步呢?
按照专家们的解读来看,逐步可以分为两层,一个纵向,一个是横向。
横向方面,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财政实力,循序推进。也就是说,富裕地区带头执行,逐步推广到穷困地区。
纵向方面,则是分级推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王建表示的建议是,可以优先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条件具备时再覆盖所有年龄段,这种分步分阶段推进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能兼顾当前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缓解财政压力。
逐步推行免费教育,目的很明确,有两个:
第一,促进消费。第二,鼓励生育。
促消费才能稳就业
促消费才能稳就业,貌似搞反了,因为只有就业稳定、收入稳定,消费才能起来。
但消费与就业之间,其实是一个闭环,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教育费用在我国家庭支出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教育支出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支出。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居民的非教育消费,进而带动更多产业的就业和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也即小学、初中阶段免费。少部分地区推行了12年义务教育,高中免费也涵盖在内。
但幼儿园阶段免费者寥寥。
而幼儿园的学费是个大头,堪比大学学费,甚至超过大学学费。
以深圳来说,深圳市全日制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具体标准为:
办园等级为省一级的收费标准是1008元/人·月,市一级是966元/人·月,区一级是924元/人·月,未评级是840元/人·月。
来源:深圳市发改委
一个学期的费用是4200元至5040元。此外还要伙食费每月400元,一个学期2000元。
这样算下来,幼儿园一个学期的费用是6200元至7040元。
当然,深圳市对无论公立还是民办幼儿园,都有补贴返还,在1350元/学期左右,扣除下来,深圳市的公办幼儿园一个学期的综合费用是4850元至5690元。
一年便是9700元至11380元。
如果是民办,一年最低也得两万元,最高则不封顶。
这部分费用,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确是个不小的压力。如果这一部分免费,的确能释放不小的消费力。
如今官方强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一定程度上释放消费力。
要知道,我们的CPI过去两年基本低于1%。
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今年以来反内卷力度不断提升。
年初就叫停了新能源汽车厂商的价格战,最近的外卖补贴战,也被官方约谈喊停。
为何要反内卷?
逻辑很简单,当商品的价格下跌,民众对于消费的欲望就会降低,毕竟晚买更便宜。
这一逻辑,在楼市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所以才有“买涨不买跌”。
因此,反内卷的根本目的,就是促消费,只有消费起来,就业才能起来,经济才能起来,生产才能起来。
但消费要起来,得让民众有钱才行。
所以,在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同时,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打响了保就业之战。
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收入增长是消费的基础。高就业率意味着更多家庭具备消费能力,能拉动内需(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形成 “就业→收入→消费→企业盈利→扩大生产→更多就业” 的良性循环。
反之,失业会导致消费萎缩,抑制经济增长动力。
失业(尤其是青年失业)容易引发焦虑、不满等情绪,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历史经验表明,高失业率常与犯罪率上升、社会冲突增加相关联。
反之,充分就业能增强社会凝聚力,让个体感受到自身价值与社会归属感,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现阶段, “就业→收入→消费→企业盈利→扩大生产→更多就业”这个循环出了问题,就业预期变弱,民众收入缩水,消费不振,企业利润下滑。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提升民众收入。但提升民众收入,就得增加就业,增加就业就得提升企业利润,提升企业利润就得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就得提升民众收入。
问题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怎么办?
去年以来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降低了存量房贷利率,发布了保就业措施等,现在推行逐步免费学前教育,也是方法之一。
但本号认为,最直接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发钱,不是发消费券,而是直接发钱。
专家学者们也在呼吁,财政支出口径是否可能从投资转向消费,直接向居民发钱。
这种方式其实是缓解民众收入不足,缓解民众债务压力的最好、最快速、最直接的办法,最终增强民众的消费能力,提升企业的利润,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2013年至2024年,美国这轮大长牛,根本上是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持续增强推动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大幅度加杠杆、大规模支出,企业和居民部门则大幅度降杠杆。公共部门的支出等于私人部门的收入,扩张性宏观政策拯救和改善了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例如,美国政府在2020年-2021年给家庭部门发放了2.1万亿美元现金,这笔庞大的资金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进而快速地转化为消费。
最近韩国就在发钱。
发放金额按个人经济状况和居住地有所不同,每人可领取15万韩元(相当于约780元人民币)至45万韩元(约2340元人民币)不等。
普通居民人均可领15万韩元,低收入边缘群体和单亲家庭为30万韩元,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40万韩元。非首都圈地区居民额外获发3万韩元,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地区居民再追加5万韩元。个人领取金额最高可达45万韩元。
新加坡也宣布了今年的“发钱计划”,从8月开始向国民发放“消费税补助券现金补助”、“消费税补助券保健储蓄填补”。
新加坡发钱不是人人有份,而是面向中低收入阶层,比如消费税补助券现金补助的发放条件是:
在2025年已经年满21周岁并在新加坡居住的国人;拥有不超过一套房产;2024年年税收入不超过3万9000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住屋年值不超过3万1000元。符合这些条件的,可以获得450元或850元的现金。
我们也期待这样的利好,能够落进每一个人的口袋。
鼓励生育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另一个目的,也是终极目的,是鼓励生育。
减轻民众的教育支出,缓解生育压力。
毕竟导致我们的生育率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便是不断攀升的生娃成本、养育成本。
本号之前在文章中不断强调过:
对于日本、欧洲、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富裕地区来说,不愿结婚、不愿生娃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更加追求自由、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
然而,对于我们这个尚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上流阶层的生育低欲望,理由与富裕地区雷同,但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根由是新的三座大山,也即住房、教育、医疗。
育娲人口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平均养娃到18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
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均养娃成本可能不是最大,但压力绝对是全球前列,毕竟韩国虽然成本最大,但收入比我们高很多。
分省市来看,养娃成本最高的是上海,从出生到17岁平均费用101万,北京其次,需要93.6万元。
浙江、江苏、广东位居前五。
两个娃数据就得翻倍。
三座大山,让年轻人对结婚和生育望而却步。结不起婚生不起娃,是导致结婚率与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些压力,过去几年各地也有过各种尝试。
比如给生育津贴、给生育补贴、延长婚假产假时间,但都不痛不痒。
数据告诉我们,这些方法都不管用。我们的出生人口连续多年大幅下滑。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2024年出生人口短暂回升,主要是疫情放开之后2023年的结婚潮出现叠加2024年农历龙年效应。
但从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短暂结婚潮出现后,2024年戛然而止,结婚人数继续下降。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对数610.6万对。
这一数据创45年来新低。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民政部、国家统计局
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离婚登记63万对。
来源:国家民政部
2025年一季度结婚登记数相较于去年一季度减少了15.9万对,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5.7万对。
这意味着,随着2024年的结婚对数创45年来新低,2025年一季度的结婚对数进一步减少,预示着2025年和2026年的新生儿人口,可能会出现大幅下滑。
也意味着,往后人口减少城市过半的区域,大概率会快速扩张。
从全球大趋势来说,年轻人的世界观、婚恋观已经改变,出生率下滑是大势所趋,很难扭转。
就连一向自诩劳动力优势的越南,也出现了生育率急速下滑。
为此,6月3日,越南修改了人口法令,正式取消生育限制。
后续,越南各省市大概率也会出台各种鼓励生育措施。
然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欧洲等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枉然。
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出生人口68.6万人,首次低于70万。总生育率1.15,继续创历史新低。
人口减少,会带来什么影响
然而,即便效果不佳,也总得做点什么。
或者说,当下的各种鼓励生育措施,其实并不是为了扭转生育率趋势而来,因为无法扭转,而是延缓或者降低人口下降的速度。
毕竟,如果不干预,会出现较大问题。
人口下降,结婚人数下降、新生儿人数不断下降、生源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综合反应,比如老龄化问题、教育问题、城市格局洗牌问题,还有楼市问题等等。
第一,养老压力问题。
2023年年末,60岁以上人口规模2.97亿,占总人口比重高达21.1%,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65岁以上人口规模达到216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4%,较2021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
2024年,老龄化进一步加深,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22%,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5.6%。
来源:国家统计局
随着老龄化加重,老年人抚养比压力越来越大。
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2020年底出版发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预测,养老保险将从2019年的2.65个人养活1个人,降低到2050年的1.03个人养活1个人。
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官方已经采取了多条措施。
这些年不断出台的鼓励生育措施,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延迟退休也在路上,官方多次明确提到: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此外,还推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2022年11月,我们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第二,城市与乡村大洗牌。
人口减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与乡村的大洗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见顶于1995年,当年农村人口85947万人。到2023年,农村人口只剩下47700万人。这4.77亿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批在外打工,并未待在农村。
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农村人口大举进城,很多人在城里安家落户,没能落户的,也都在城市讨生活,或者在县城安家落户。
别看过年期间农村一片热闹景象,平时大多数农村都是一片阒静。农田荒芜,从前的万家灯火已经变成了只听蛙声不见人语。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农村合并模式,将两个乃至几个人数越来越少的村合并为一个村。
早在2017年,新华网等多家官方媒体就披露过一组数据,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如今全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这种消失速度必然会加快。而且,还会有不少小县城消失。
2020年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2000多个县域单位中,人口在20万以下的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市)有80多个。
在人口减少叠加机关单位编制精简的大背景下,袖珍型的小县城难免被合并重组。
第三,学校关停方面。
这一点,上面已经详细给出了全国幼儿园、小学关停数据。
从各地来看小学数量的影响,东北已经开始,下一波会是中部、西部和东部。
财新网去年的封面报道显示,人口率先收缩、学生荒率先出现的东北地区,小学关停情况如下: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间,黑龙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计1900余所小学;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计2600余所小学;辽宁也消失了2200余所小学,降幅近一半。
目前学生荒已经深入到中部、西部。
第四,教师制度变革。
新生儿不断减少,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教师队伍过剩。
新生儿人口从2016年见顶,2017年开始减少,但教师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教育部尚未披露2024年的数据,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数量1891.7万人,比2022年,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增长0.6%。
不计算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门学校等专任教师,所有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的专任教师,2023年合计1883.67万人,同口径下较2016年增加了376.27万人。
其中大学七年间专任教师增加了49.74万人,高中增加了103.52万专任教师,初中增加了85.76万专任教师,小学增加了64.17万专任教师,幼儿园增加了73.08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教育部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幼儿园和小学专任教师在2023年首次减少了。幼儿园2023年相较于2022年减少了15.71万专任教师,小学减少了0.04万专任教师。
这意味着,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开始收缩。
只是开始,去年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教师岗位制度变革,将编制改为聘任制,教师的铁饭碗,开始被砸碎了。
江西的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已经五连降,今年的招聘人数只有2146人,相较于2020年的高点,下降了84.8%。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
不久前,湖北鄂州发出消息,提出:
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源下跌潮,在充分保障教学需求、确保编制配置达标基础上,鄂州科学设置教育编制限额,明确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不超过8850名,提前锁死总量,防止因生源阶段性变化引发编制无序增长。
第五,施压楼市。
在之前分析当下救市无法改变楼市趋势的文章中,我列出了当下的六个不同,包括市场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心态不同、杠杆率不同、宏观大环境不同、人口趋势不同。
房地产有句行话,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人口是楼市的底座,是需求的源泉,当人口不断下降之时,增量需求会逐渐枯竭,改善需求成为主流,再加上当下供大于求的市场,会对楼市形成一个叠加利空效应。
全国人口已经三连降,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地区20个,3个持平,增长地区只有8个。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我们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终结。
目前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城市有293个城市,其中165个减少,7个持平,121个增长。
人口减少城市占比56.3%。
也即全国超一半城市人口在减少,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
这也是本号为何一直在强调,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楼市终将鹤岗化。
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产业羸弱、经济疲软、人口流失、库存高企,这些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会“鹤岗化”,不可阻挡。
人口大趋势之下,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以上只是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的一角而已。
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综合问题,它牵涉到经济、就业、生育、教育乃至产业结构与制度设计。
它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各种顶层设计的制度。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世界格局之变、发展机遇之变、思维方式之变,还有人口之变。
见证这一历史节点的我们,未来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
转载来源 功夫财经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