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白酒老二”到“爆雷之王”,浓香型白酒领军企业五粮液,凭借其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业绩波动幅度之大堪比川剧绝活“变脸”,在白酒行业内引发了自年初以来最为热烈的讨论与关注。
对于优质白酒股,其投资价值评估究竟应聚焦于短期内的稳健增长态势,还是着眼于长期视角下的触底反弹潜力?
具体来看,10月30日,A股市场上的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已悉数完成当期财报披露,经审视,整体业绩表现令人堪忧,其中,洋河股份当季出现亏损状况;口子窖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92%;古井贡酒的净利润则近乎腰斩。

而这其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当属五粮液。
根据财报显示,五粮液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1.7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高达52.66%的显著下滑,这一跌幅意味着,五粮液当前的营收规模已回落至2018年的水平。
回顾其上市20余年的历程,此次营收跌幅创下了历史之最。
基于这样的数据,其利润更是惨不忍睹了,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20.1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高达65.62%的剧烈降幅,盈利水平甚至低于2018年同期。

净利润率方面,从上一年的38.2%大幅下滑至24.7%,这一数值创下了近十年以来单季度净利润率的最低纪录。
在经营净现金流方面,时隔三年再次出现负值,具体金额为 -8.76亿元,这个数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用大白话来说,这意味着公司在该季度内,经过三个月的运营活动,不仅未能实现现金净流入,反而出现了现金净流出的情况。

仔细深究,五粮液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一场由内部管理隐患与外部市场压力共同作用引发的剧烈危机。
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在于渠道过度压货这一短视策略。
回顾过往数年,五粮液为维持财务报表上呈现出的“稳健增长”态势,采取了一种极具风险的运营模式:即向旗下“五泽”“五浚”等平台公司进行大规模压货。
这套操作背后的逻辑在于:通过将产品大量售予平台公司,从而迅速提升营收数据,使财务报表在短期内显得更为亮眼。

这一操作要是在市场环境向好之际,此举或许能暂时掩盖潜在问题,各方皆能从中获益,但是,一旦市场环境趋冷,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终将引发严重后果。
“最严禁酒令”政策的持续深入实施,已近乎使政务用酒这一关键消费场景消失殆尽。
而在商业用酒领域中,高端市场本就表现低迷,而此时对政务用酒的严格限制,无疑直接削减了高端白酒最为核心的消费动力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从长期视角来看,白酒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缺乏吸引力,高端白酒市场整体呈现萎缩态势,这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就是大家口袋都变瘪了,当大家口袋都没有钱的时候,最先被砍掉的,自然就是这种非必要的消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靠渠道压货、依赖商务和政务消费就能“躺赢”的白酒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
对于五粮液来说,一方面,五粮液与茅台之间的差距呈持续扩大态势,在估值定价层面难以企及茅台所享有的标准,即便五粮液在量价策略上试图模仿茅台,然而却难以充分获取茅台作为行业龙头所占据的市场红利。
另一方面,五粮液虽位居行业第二,但面临着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竞争对手的激进市场攻势。

在此情形下,五粮液所推行的温和改革举措,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显著成效,其过往积累的竞争优势资源也逐渐被消耗殆尽。
惨淡的财报,五粮液宣布将实施规模超百亿元的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意在稳定投资者信心。
然而,投资者普遍认知到,资金投入虽能在短期内维持股价的相对平稳,却难以弥补市场份额的流失及品牌声誉的受损。
对于高端白酒行业而言,价格体系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其在高端消费市场的定位与竞争力。

在亟需打造高端品质、践行长期主义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五粮液未能秉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与耐心来深耕细作;而在需要勇于突破、探索独特发展路径的关键时期,五粮液选择依赖茅台的品牌效应,继续坐享行业次席的既得利益。
如今对于五粮液而言,这场风暴或才刚刚开始。#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五粮液三季报的“雷”,早在20年前就埋下了》新浪财经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