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驾护航,助你安度盛夏

炎夏时节,阳光灿烂,暑热炽盛,外界环境湿气较盛,湿热交蒸,大幅增加了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老年人和儿童等体温调节能力弱的人群更为危险。


炎夏养生难度大


唐代中医养生家孙思邈认为,炎夏养生难度大。因为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在热浪滚滚的炎夏,人们往往喜爱寒凉的环境和食物,比如吹空调、吃冷饮等。稍有不慎,容易使体内的阳气虚损,导致腹痛、泄泻等疾病。

所以,炎夏养生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进行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运动;要晚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精神调摄做到神清气爽、胸怀宽阔,防止情绪中暑。


走出夏季养生误区



误区一:过早进行晨练

夏季清晨6点钟之前,由于雾气笼罩,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消散,加上绿色植物在晚上缺乏阳光的光合作用,小区或公园里不仅缺乏新鲜空气,而且二氧化碳积聚,对人体的健康不利。所以,要在早晨6点钟以后太阳出来了进行晨练。

误区二:吹空调和喝冷饮追求寒凉

因为天气炎热,有些人图一时舒服,喜爱选择寒凉的环境和冷饮进行解暑,往往将空调温度设置过低,爱吃冰激凌或冰西瓜,喝冰水等。但过于寒凉容易使体内的阳气更加虚损,引发许多疾病。所以,空调温度不要开得太低,要设置在26℃左右,老年人和婴幼儿还可以将空调温度设置更高一些,尤其在晚间睡觉时不要让空调或电扇的风对着身体直吹,以免着凉和造成面瘫。

夏季吃冷饮要控制摄入量、避免空腹食用、注意卫生。冷饮虽能解暑,但过量或不当食用可能会引发肠胃不适、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导致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

误区三:长时间冲凉

炎夏时节人们因为外出活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肌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如果回家立即长时间冲凉会使毛孔迅速闭合,热量滞留于体内,不利于散热。另外,冲凉时脑部的血管迅速收缩,容易造成脑缺血。尤其是有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血液黏度较大,容易导致头晕目眩。

误区四:外出不戴墨镜或戴太深的墨镜

有些人夏季外出不戴太阳镜,而在紫外线影响下,磷离子容易与晶状体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可溶解的磷酸钙,导致晶体硬化与钙化。同时,紫外线还影响晶状体的氧化还原过程,促使晶状体蛋白变性,容易患角膜病、白内障、夜盲症等眼病。所以,夏季外出活动应戴太阳镜。但太阳镜镜片颜色过深,会影响视物的能见度,对眼睛不利,需选择灰色或墨绿色镜片的太阳镜。


夏季饮食有讲究



注重吃些清热祛湿的食物

夏季不当的饮食会损害人体健康,比如酷爱冷饮,寒湿之邪易侵入人体,导致诱发暑湿兼寒的病证。所以,饮食调养要注重吃一些清热、祛湿的食物,适当吃些苦味和辛味食物,比如苦瓜、百合、西瓜、薏米、洋葱、山药、小米、冬瓜皮、玉米须、生姜等。

主动适量喝水

炎夏气温高、出汗多,不要等口干舌燥才喝水,特别是老年人应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人体缺水时,全身的血容量减少,心脏的灌注压降低,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另外,缺水后小便减少,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容易产生慢性中毒。所以,应适时喝水,每次饮水量不要太多。

以清淡为主,荤素搭配

夏季人体胃酸分泌减少,加上饮水较多,冲淡了胃液,导致胃肠消化功能减弱,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但也不能完全拒绝荤菜。天气炎热,新陈代谢加快,消耗能量较多,除了多吃些营养丰富的素菜及豆制品外,还应适当吃一些蛋、奶、鱼和瘦肉。不要太油腻,以清蒸、凉拌等方式烹调,保持食物的营养。


三款食疗方 祛湿清暑热


清炒西瓜皮

取西瓜皮100克,削除外面绿色皮、洗净、切碎。锅中加入适量食用油,烧热后,倒入西瓜皮,加入少许食盐翻炒片刻,即可当菜食用。每日1次。具有清热解暑、调脂利水功效,尤其适用于风热目赤、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风热患者。

荷叶枸杞薄荷茶

取新鲜荷叶1张,枸杞6克,新鲜薄荷30克。将荷叶洗净、切碎,薄荷洗净,与枸杞子一起放入大茶杯中,倒入适量沸水,盖上杯盖,闷泡15分钟即可饮用。 每日2次。具有解暑除烦、调脂利水、疏散风热功效,尤其适用于风热目赤、咽喉肿痛、高脂血症患者。

绿豆薏米粥

取绿豆50克,薏米50克,大米100克。将绿豆、薏米洗净,大米淘净,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熬煮成粥,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早、晚各食用1次。具有清热解暑、祛湿健脾、利尿功效,还可以预防中暑。



来源:家庭医生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养生   盛夏   中医   炎夏   夏季   冷饮   薏米   寒凉   阳气   晶状体   太阳镜   误区   西瓜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