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专稿:7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水深9533米的海底发现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和甲烷储库。这一重大发现或将直接改变全球学界对深渊生态系统的传统认知,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多家海外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刊发报道,积极评价该研究成果,称中国科研团队的发现重新定义了地球生命存在的边界,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探寻外星海洋生命创造了希望。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截图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详细描述了此次海底生态系统观测成果:成片的蛤蜊床、冰状的细菌垫、以及一望无际的管虫田野,奇特而极端的生命形态和繁盛的海底生命群落清晰可见。
报道表示,这支由中国主导的研究团队乘坐载人潜水器潜入西北太平洋的海沟深处,在超过9公里的深度捕捉到了这些生命的影像。而在此之前,人类拍摄到的海底最深处的海洋生命是于2023年在8336米深度拍摄到的狮子鱼。
报道提到,由于没有阳光,深海生物往往依靠从海底渗出的化学物质生存。富含硫化氢和甲烷的流体从地壳的断层或裂缝中渗出,为生命提供“燃料”。此次研究成果挑战了长期以来人类对生命在极端深度与高压下生存潜力的假设。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中国研究团队发现了迄今已知地球上最深的生态系统,从海底渗出的化学物质维系了群落运转,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地球生命存在的边界,是前所未见的生态景观。相关研究人士称,该成果“改变了人类对海沟生态系统的理解”。
据介绍,阳光通常是生命的主要能量来源,植物或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形成食物链的基础。过去,海洋科学家普遍认为海沟中的生物依靠捕食从光照区沉入深海的死去动植物残骸维系生命活动。但在深渊之下,生命似乎通过一种更曲折的方式得以延续。对海底渗出气体的分析显示,某些微生物在分解海沟中沉积的有机质后排放出甲烷。而生活在管虫和软体动物体内的共生细菌则进一步吸收冷泉区中的甲烷与硫化氢,通过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宿主提供养分。
报道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表示,科学界虽已推测海沟中可能存在繁盛的化能合成型群落,但这篇论文是首次在海底9000米以下多个区位实地确认其存在。在此次为期40天的23次深潜中,有19次发现生命痕迹,显示地球海沟中或许活跃着大量“深渊居民”。这些展现出极端适应性的生命体也为寻找外星海洋生命带来了希望,比如木卫二“欧罗巴”上的海洋。(胡晓薇)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