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节假日后“不想上学”,别较劲,顺着来,比吼叫更管用

文|凝妈悟语

每当小长假或者周末结束,孩子常常会表现出对第二天要上学的恐惧,真的是越大想法越强烈。

假期刚过几天,孩子还畅往着:再有三天就开学了,我终于又要见到同学了!

可是到了跟前,孩子又哭丧着脸说:我不想上学,我还没玩够,我还想待在家里,给我请假吧!

说着,大哭起来,好一个安抚。

到了上学日,起床的意愿明显不够强烈,懒洋洋、无精打采的。

我叫他起床,他愁眉苦脸,把手放在额头上,说:我不舒服!

让他起来,他又说头晕,“咕咚”一下又倒在床上,超级难缠!

不像在假期里,精神头十足,每天兴奋地睡不着,根本不用叫,早早起来,摸起pad看起来。

休息日后,让孩子高高兴兴去学校,还真是个大难题。

不过,只要顺利过了第一天,第二天就能完全适应,恢复如初。

其实,孩子这种 “节假日后不想上学” 的表现,不是故意捣乱,而是有迹可循的心理与生理反应,硬碰硬地逼他只会让亲子关系鸡飞狗跳,顺着孩子的情绪引导,才是更管用的解决办法。


孩子 “节假日后不想上学”,真不是 “故意作对”

假期里,孩子的生活状态可以用“自由散漫”来形容:

而上学意味着要切换回 “规律模式”

按时起床、上课专注、完成作业、遵守集体规则,这种从 “松散” 到 “紧张” 的节奏转变,对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是不小的挑战。

就像我们成年人节后不想上班一样,孩子也会面临 “假期后适应障碍”—— 这并非孩子任性,而是儿童心理学中 “生活节律紊乱” 的典型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生活节律的变化敏感度远高于成人。

当稳定的作息和生活模式被打破,他们需要更长时间重建秩序感。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哭着抗拒上学、甚至躯体化反应(如谎称头晕、不舒服),这是孩子应对节律变化的自然防御机制,而不是 “故意找事”。

在我家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和孩子 “较劲”,只会把他推得更远

我们一听孩子说“我不想上学”,第一反应往往是担忧、生气,立马强硬制止,厉声说:不行,必须去!

通常是话音刚落,孩子的哭声就更大了!

最后不仅没按时出门,还闹得亲子关系 “鸡飞狗跳”,孩子带着恐惧上学,家长带着怒气上班,两败俱伤。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我们成年人节后也不想上班,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为了生计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出门工作。

如果这时候有人对着我们吼 “这么大人了,还唧唧歪歪不想上班,真没用”,我们只会觉得 “不被理解”,沮丧感更重,甚至会更抵触工作。

孩子也是这样,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远低于成人,当他们哭着说 “不想上学” 时,本质上是在表达 “我现在很难受,需要被看见”,不是 “对抗”,而是 “求助”。

他需要的是 “理解与安慰”,而逼他只会让他觉得 “我的感受是错的,爸妈不喜欢我了”。

儿童心理学中的 “情绪共情理论” 指出,当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否定时,会产生 “双重伤害”

想必很多家长都有过越劝孩子上学越适得其反的经历,说白了是方法错了。

3 个 “顺着来” 的方法,比“逼他去”更能让孩子心甘情愿上学

真正有效的引导,不是 “强迫孩子听话”,更不是压制情绪,而是 “顺着孩子的情绪,帮他找到上学的动力”。

经过几次尝试,我总结出 3 个实用方法,能让孩子从 “哭着抗拒” 变 “心甘情愿接受”。

1、 先 “共情”,再 “摆事实”,化解孩子的 “情绪借口”

先站在他的角度回应,接住他的情绪。

孩子前一天说“不想上学”,我们没有立刻制止。爸爸说:我也不想上班!

孩子一听都愣住了,估计他没想到大人也和他有一样的感觉。

我轻声问孩子:大人不上班能行吗?

孩子说:不行!

继续问他:那不上学能行吗?

孩子说:也不行!

我说:所以,还得去上学呀!

孩子点头答应着。

这一步先安抚住了孩子,让他知道上学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尽管如此,孩子第二天还是会打退堂鼓,那就用摆事实打破“借口”。

当孩子说不舒服时,我摸了他的额头,冰凉,告诉他说没事,这还不能足以让他信服。又拿来体温计,严肃认真地定时3分钟测量起来,读出体温“36度2”。

在确定的数据面前,我和孩子都吃了定心丸,孩子没有理由继续耍赖,一下子来了精神头。

这一步的关键是,先认可孩子的情绪,让他觉得 “爸妈懂我”,再用客观事实代替 “指责”,孩子更容易接受。

2. 多 “讨论”,少 “说教”,帮孩子找到 “顾虑根源”

孩子不想上学,往往藏着具体的担忧:可能是怕学不会新知识,可能是担心妈妈接晚了,也可能是记着某次不开心的校园经历。

这时,和孩子 “聊一聊”,比 “讲道理” 更有用。

孩子在睡觉前,还是担心第二天上学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不想上学呀?

孩子小声说:我会想妈妈,有一次你接我那么晚,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我赶紧解释:那次是足球教练说5点30放学,没想到临时变了,没接到通知!平时,妈妈是不是都去的很早呀?你需要妈妈怎么做,才能开心一点呢?

孩子说:妈妈,我要抱抱。

我赶紧说:好啊,来使劲抱一抱。

孩子放下了这茬,又找理由:我什么都学不会!

我又帮他回忆:你记得吗?一年级的时候你写字都不知道怎么下笔,现在写字速度快多了,生字一看就会写;数学小练习经常全对,还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 这些都是你的进步呀!

孩子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二年级确实变好了。

和孩子讨论,是帮他梳理 “顾虑” ,当顾虑被看见、被解决,孩子的抗拒自然会减少。

3、用 “望梅止渴”,唤醒孩子对上学的 “期待感”

节假日,孩子记挂着舒适,忘了上学的乐趣,那我们就帮他唤醒期待感。

我跟孩子说:你前两天还说“终于要上学了,要见到同学了”。怎么忘了呢?在家里,又没人跟你玩,多无聊呀!

孩子说:在家里也很好呀,看pad。

我说:可咱们规定,一次只能玩15分钟呀!在学校比在家好玩多了,有同学一起玩,还能学知识,变聪明!对了,老师说,拿着假期小练习还能换取奖励呢!

孩子来了劲头:什么奖励呢?我想要!

我说:我不知道呀!去上学才知道呢!

孩子急切地说:我好想要老师的奖励呀,我的积分册子,第一页都满了,快换礼物了!

用孩子之前的 “期待” 做引子,能让孩子从 “哭着抵触” 转向 “主动期待”,心甘情愿地接受上学这件事。

写在最后:教育不是 “较劲”,而是 “顺着走”

孩子 “节假日后不想上学”,本质上是成长过程中 “适应能力” 的一次小考验。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焦虑,更不必和孩子 “较劲”—— 比起 “逼孩子听话”,不如先理解他的情绪,再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我们成年人需要 “节后心理建设” 一样,孩子也需要 “缓冲期”。

当我们放下 “必须怎样” 的执念,用柔软的方式引导,会发现:孩子不是 “不懂事”,不是 “故意气人”,只是需要被看见、被理解。

下次再遇到孩子不想上学,不妨试试 “顺着来”:先共情,再讨论,最后唤醒期待。

比起鸡飞狗跳的 “较劲”,温柔的 “引导”,才是让孩子爱上上学、心甘情愿走进校园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育儿   节假   管用   日后   孩子   情绪   节律   鸡飞狗跳   假期   期待   妈妈   心甘情愿   节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