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耿飚坚持将中国飞地坎巨提划归巴基斯坦,为何?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963年,中国放弃一块领土,不是战败,不是丢失,是主动提出划出。

地点叫坎巨提,一个几乎没人听过的名字,背后,是一次看似亏本、实则换来战略主动的交易。

不是所有的“属于”,都能拿得回来

耿飚第一次看到那张旧地图,是在北京西直门外交部档案室,纸张发黄,边缘裂口,他仔细看了看边角的印章:“清光绪十五年”

坎巨提,用红色墨线圈出的一小块,挨在帕米尔高原西南端,孤零零,“名义上是我们的,实际不在手里。”他皱眉。

“什么时候丢的?”

“1891年后。”助理答,“英国殖民军进了帕米尔。”

档案写得很清楚,清政府没打,没谈判,连公告都没发,英军直接插旗,设行政点,修了小路,带来信仰和货币。

从那一刻起,坎巨提不再是中国人的土地。

抗战期间,谁也顾不上这块地方,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继承了英属这部分控制。

坎巨提

中国还在地图上标着那块红线,现实中却没有一个人、一兵一卒驻扎过。

1950年代,一批边境考察队出发去新疆西南角落,一路向西,到了和田,往南穿越喀喇昆仑,走进“鸡脖子”地带。

他们望着坎巨提方向,路断了,地形高差上千米,悬崖与冰川交织,动物都不进来。

“这地方,要管得住?”没人敢点头。

1960年,边境谈判提上日程,巴基斯坦代表带来了地图,他们在纸上指出:“这块一直是我们在管。”

耿飚沉默,他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局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缅甸边境,类似的事发生过,他知道,有些线可以谈,有些线谈了也拿不回来。

但这次不同,“坎巨提是个筹码。”他心里想。

筹码背后,是通道

1959年,中国开始规划向西南修路,不是进藏,是从新疆通向外部,对准一个点,塔什库尔干。再向西,便是喀喇昆仑走廊。

这条走廊,在地图上像一把细长的刀,直插巴基斯坦内部,西南端通向克什米尔,南侧压着印度控制的锡亚琴冰川,位置极其敏感。

1950年代末,苏联在北,印度在东,美国在南,中国西部被包围了,要破这个局,唯一的口子,在西南。

耿飚明白,如果中国能拿下这条走廊,就能开辟一条出海的替代路线,他把这条线称为“国门背后的小门”,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救命。

“拿坎巨提,换这条走廊,你愿意么?”他问身边的人。

对方犹豫,“地名都没听过的地方,能换?”

“就因为没人听过,才没人反对。”

1959年底,耿飚带着一组地图去了巴基斯坦,没有正式谈判,也没太多随员。

他住在伊斯兰堡的招待所里,每天早上走路去对方使馆,不是去争,而是去放。

“我们放弃坎巨提。”他说得很轻。

对方愣了,“你说真的?”

“我们有个条件。”他摊开一张标有喀喇昆仑走廊的地图,“你承认这段主权归我们。”

巴基斯坦代表低头看地图,眼神变了。

坎巨提面积不大,2000多平方公里,全是高原、山谷和冰川,一年只有三个月可通行,对他们而言,那块地只是一个象征。

喀喇昆仑走廊

而中国提出的换取地段,喀喇昆仑走廊,东西走向,面积近5800平方公里,地势相对平缓,关键是,可以修路。

巴方沉默良久,“你们这是以小换大?”耿飚没有回答。

对他们而言,是惊喜;对中国,是计划。

不是援手,是互换

1962年10月,战争爆发了。

中国和印度在藏南和中印边境线大规模交火,巴基斯坦坐不住了。

拉瓦尔品第的一间办公室里,巴外交顾问问话语急促:“你们真和印度打了?”

驻巴的中方代表点头:“打了,赢了。”

消息很快传遍南亚,印度北部节节败退,中国军队推进迅速,在山地战上完全压制印军。

克什米尔方向,印军调防,巴基斯坦突然发现一个机会。

“中国打印度,是不是也愿意帮我们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发声?”这是他们第一次主动问。

耿飚没直接答话,他知道,中印之间的对抗让巴基斯坦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中国不是口头盟友,是可以行动的力量。

这时候再提出“划归协议”,水到渠成。

1962年底,协议文本初稿完成。

“中方承认巴方对坎巨提的实际控制,双方以喀喇昆仑山脉为边界线。”

“巴方承认中方对喀喇昆仑走廊的主权,并予以地图标注。”

中方文件上的红线和绿线画得清清楚楚。

“这是政治交换,不是援助。”耿飚在内部会上说。

中方提出换地,不是为了友谊,是为了突破南线封锁,那条走廊,是日后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基础,是“一带一路”的雏形。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是历史性的决断,他们得到了象征性的认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文件中默认克什米尔北段属于巴方。

这份协议,没有公布所有细节。

很多年后,一位老外交官说:“没有印章的地方,地图上也能留下界线。”

不是让,而是谋略

耿飚不是在做慈善。

他在新疆、在缅甸、在越南都谈过地界问题,他知道哪块地重要,哪块地用不上,他也知道,谈边界,不止是画地图,还是在布局战略未来。

“地理不能移动,政治可以。”他经常说。

坎巨提,地形险恶,年均温不到零下十度,连雪豹都少见,驻军不便,建设更难。

1956年起,中方在西南勘察能否修建一条对外道路,结果几乎一致:“只能走喀喇昆仑。”

对外交通要突破高原,必须从那段走廊下手,耿飚清楚这一点,他甚至提前安排勘察队实地测绘那条线路,走廊一带虽然也在高原,但坡度相对平缓,有修建条件。

而且,那里不是印度控制。

“你们真准备修路?”巴方将领问。

“修,通车,不然这条地不要。”

谈判桌上,中方不是弱者,中国拿的是“名义主权”,换回的是“现实通道”。

换来的喀喇昆仑走廊后来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北段骨架,几十年后,这条路连起瓜达尔港与喀什,连起阿拉伯海和中国内陆。

而坎巨提?没有被国际媒体大书特书,它慢慢沉入历史,被地图重新涂色,被人忘记。

“我们不要短期的地图胜利,要长期的战略窗口。”耿飚说。

有内部反对声,觉得放弃领土是软弱表现,他没有争辩,只留下一句:

“你拿回一块地,占了没人管得住,它迟早再丢,你换来一条路,它不会跑。”

1963年3月,《中巴边界协定》正式签署。

中国第一次与一个邻国完整解决边界问题。

没有战争,没有对峙,只有地理、现实和谋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巴基斯坦   飞地   中国   走廊   克什米尔   印度   地图   中方   冰川   新疆   缅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