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在“两广”山野间,
藏着一种承载了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小野果
—— 稔子。
小小的它,
看着跟蓝莓差不多。
稔子学名桃金娘,
在不同地方还有着五花八门的别名:
当梨、山稔子、哆尼、岗菍……
客家人对它的熟稔,
都藏在那句俗语里:
“六月六稔子逐粒熟,七月七稔子熟到甩”。
七夕时节的稔子,
紫黑透亮,饱满多汁,
轻轻一咬,
清甜的果肉在舌尖化开,
带着山野的清香。
舌尖上的美味与讲究
成熟的稔子果实像缩小版的酒杯,从青涩到泛黄,再到赤红,最后变成深紫,每一步蜕变都酝酿着更浓郁的香甜。
不过吃稔子有个小诀窍:果肉虽美,但中间那根白色的芯可不能吃,得小心剔除。
更重要的是,再好的味道也不能贪多,老一辈人常说 “稔子吃多了要喝盐水”,因为它性涩,吃多了容易 “屙屎唔出”(大便困难),喝碗淡盐水就能缓解这个问题。
全身是宝的养生能手
“六月初六,棯子乌个底;
七月半,棯子乌一半,
八月中秋,棯子乌溜溜;
九月初九,棯子摘在手。”
这不起眼的小野果,其实是自然界的 “营养宝库”。它的果实里藏着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 C、维生素 B 族、β-胡萝卜素以及多种氨基酸,尤其果胶多糖的含量在鲜果中格外突出。
在传统中医里,稔子更是个 “多面手”:
果实能养血止血、涩肠固精,对于血虚体弱、遗精带下、痢疾等都有帮助;
根部能祛风活络、收敛止泻,可用于肠胃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问题;
叶子则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效,外用还能处理外伤出血。
古医书里也藏着它的身影:《生草药性备要》说它 “健大肠,亦治蛇伤”;《南宁市药物志》记载它 “补血收敛,治腰肾酸痛,果浸酒补血”,足见其药用价值。
花样吃法,留住山野滋味
除了直接鲜食,稔子还能变身各种美味:
稔子酒:是最经典的做法。简单的生泡法,把稔子洗净晾干后泡进白酒,想快点入味还能捣烂果实;讲究些的用 “三蒸三晒法”,反复蒸煮晾晒去除怪味后再泡酒,四个月后开封,酒香混着果香,醇厚甘甜;还有发酵法,蒸熟的稔子拌上酒曲发酵,滤出的果汁酸甜可口。
稔子炖猪肚:将稔子与猪肚同炖,猪肚的醇厚吸收了稔子的清甜,汤汁鲜美,既是佳肴也是滋补品。
食用禁忌要记牢
尽管稔子好处多多,但也不是人人适合:
大便秘结者千万别吃,会加重症状;
儿童脾胃较弱,要少吃;
孕期和经期女性也需谨慎,避免影响身体状态。
编辑:陈佳
责编:韩晓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