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头造出折叠自行车,今冲刺港股IPO

这个创新和变化的时代,我们决不能有任何的思维定势,比如80岁创业也来得及,只要您想,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一个83岁的老者,他的企业要准备上市了!

深圳市大行科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行”)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

这家企业堪称中国自行车领域里的“隐形冠军”!它曾因“一秒折叠”技术风靡欧美市场的企业,现在将成为“中国折叠自行车第一股”。

没错,这位耄耋之年创办的专门做折叠行车的企业如今被世人所知!

“大行”风靡富人圈子

7月17日,有网友在西湖夜游偶遇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夜骑兜风,并将这段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引发大众讨论,而马云的骑行设备也备受关注。

原来马云骑的正是英国自行车品牌BROMPTON的“C Line流光紫清漆”自行车产品,在BROMPTON淘宝旗舰店上售价1.85万元。

据说,和雷军是同款…

为何他们都喜欢?

关键是1秒折叠,对于那些赶时间的富豪甚至中产来说,小巧,便捷,快,可不只是简单的广告词!

当城市的早高峰地铁里,能从背包里 “变” 出一辆折叠车;当露营地的后备箱中,轻巧的两轮车被拎出来探索林间小路。

这些都成了拥有它的理由!

纵观全球,折叠自行车,这个占全球自行车市场不到 5% 的“小众选手”,正迎来属于它的红利期。

这个曾被视作“通勤配角”的小物件,正在悄然撕开一个千亿级的新市场。

我们中国自行车界的“爱马仕”如今也诞生了!这家企业和它背后主人的有何故事?

创业40载

韩德玮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韩德玮9岁时随父母移居中国香港,19岁又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来相继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完成学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激光技术领域取得成就,曾在休斯飞机公司(Hughes Aircraft)从事科研工作。

然而,1980年,39岁的他受石油危机和环保意识的影响,开始思考更高效的短途出行方式,最终将目光投向折叠自行车。

1982年,专注于学术的韩德玮才跨界自行车领域,发明折叠自行车,并生产出第一辆折叠行车,这辆采用航空铝合金车架的“初代作品”,折叠后体积仅0.3立方米(相当于普通自行车的三分之一),重量12公斤,单手可拎上地铁,15秒内完成折叠操作。

后成立北美大行公司。通过在台湾设立工厂开始生产,实现年销量突破6000辆,直接为大行打开东南亚市场,后生又运往美国销售,业务打开。

1997年,韩德玮来到广东,成立大行科工前身大行科技,将其作为折叠自行车重要生产基地。

那时,国内的自行车市场发生巨变,传统自行车逐渐被摩托车、电动助力车逐渐替代。

但在城市里,自行车使用场景延伸至运动、通勤等领域,产品得以进一步创新与升级。

除了传统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等以及新材料自行车次第出现。

大行科工顺应市场,除了折叠自行车外,还是研发出公路、山地、电助力自行车以及儿童自行车产品。

截至今年4月,公司已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

时至如今,韩德玮在折叠自行车行业持续创业40多年,个人也进入耄耋之年。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韩德玮直接持有大行科工约88.56%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目前最新业绩成为冲击上市的核心支撑:2025年1月到4月,大行净利润同比暴涨69.3%,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数字化转型成果非常亮眼——线上直销收入三年(2021-2023)复合增长率(CAGR)达166.1%。

从深圳华强北的作坊式工厂,到全球销量突破2000万辆的行业龙头,大行的IPO之路,既是中国制造升级的缩影,也折射出城市骑行赛道的新变化。

为何成行业龙头?

大行的研发中心每年推12款新品,其中6款都能成为爆款,这节奏比不少手机厂商还快

当别人还在靠门店卖车时,大行已经在抖音直播玩出新花样。去年双十一和头部主播合作的限量款折叠车,一分钟就抢光,直接带火线上销售,当年线上营收破亿。

大行线上分三块:京东天猫保基本盘,拼多多攻下沉市场,抖音专门打爆款。

三年线上收入翻了两番,今年前四个月线上占了38%营收。更狠的是,直播间有人吐槽折叠慢,大行马上推出0.9秒磁吸折叠电助力车,首月线上抢下14%份额。

生产端大行也改了广东工厂,换成模块化单元。订单一来系统自动调配件,热销款补货从45天缩到18天。去年双十一预售,代工厂24小时内就开工,爆款不断货。这些操作压低了成本,稳住了利润。

财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2022年到2024年,大行营收从2.54亿元人民币涨到4.5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3.1%。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1.85亿元人民币,同比涨了46.8%,净利润更是暴涨69.3%,这增速在制造业里绝对算得上亮眼。


是否有隐患?还如何处理?

数据背后暗藏隐忧不可避免!

大行代工占比从2022年29.5%猛增至55.5%,欧美市场收入从22.4%骤降到6.6%。线下门店因线上特供款便宜23%,出现客流增但成交不及预期的情况。

83岁的韩德玮采取双线应对:用"轻量级电动折叠车"e-DAHON稳住基本盘,同时发力B端市场,与顺丰、京东合作开发商用车型。

但电动化转型需要巨额研发投入,港股上市后能否有效构建技术壁垒,将决定大行能否渡过转型难关。

面临的竞争和考验

根据第三方权威数据显示,大行目前以36.5%的市占率稳居中国折叠自行车零售市场榜首。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达82亿,大行贡献了主要份额。

其优势在于"技术下沉"策略——将高端车型的"一秒折叠""磁吸锁定"等技术下放到1500元价位段,操作速度远超竞品。凭借自产核心件的供应链优势,成本比行业低18%,价格战更具优势。

但市场格局正在分化:高端市场被英国Brompton以"手工折叠+复古设计"占据,吸引中产骑行爱好者;

低端市场则被电商白牌以"超低价+直播"快速抢占。2024年行业整体增长28%,大行营收仅增6.8%。

这种"中间强、两头弱"的格局既是避风港,也可能面临上下挤压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港股上市成为大行应对行业变革的关键举措。

这次大行计划港股上市,计划募资15亿港元,重点投向三方面:

6亿用于电动化转型,研发E-DAHON系列,目标两年内将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从8%提至30%。但首款电动折叠车定价3999元,较白牌产品仍显昂贵,需解决性价比问题。

4亿用于越南、印度建厂,降低对广东工厂依赖,资金将用于设备升级和工人培训。

剩余5亿投入数字化升级,优化Dahon Direct平台,开发AI推荐和AR试骑功能。2025年前四月线上营收占比已达38%,但招股书提示线上客户忠诚度和复购率仍是挑战,需提升用户粘性。

当前市场环境给大行带来严峻挑战:

电动化赛道竞争激烈,传统自行车品牌和小米生态链企业凭借电池技术和渠道优势抢占市场;

国际品牌如Brompton也推出2999元入门款,以"英国设计+中国制造"策略争夺中端市场。

资本市场方面,港股更青睐高成长性企业,而大行传统业务增速放缓,若电动化转型不及预期,估值可能承压。

总之,对83岁的韩德玮而言,这次上市是其创业40年的关键考验。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财经   老头   自行车   市场   中国   企业   英国   中产   广东   耄耋之年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