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收购案惊爆新进展!商业版图将迎重大扩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中芯国际突然收购中芯北方股权,复牌大跌11%,这步棋是国产替代关键落子,还是资本游戏?

事情要从8月底说起,8月29号晚上,中芯国际突然发了个停牌公告,说要通过发行股份收购中芯北方49%的少数股权。这事儿来得挺突然,9月1号股票就正式停了牌,直到9月8号才披露收购预案,结果9号一复牌,股价直接低开,盘中一度大跌11%,到午盘的时候还跌着8.82%,报104.64元/股。

要说中芯北方,那可是中芯在北京的核心资产,12英寸晶圆厂,2013年7月就成立了,2016年年中就投产了28nm和45nm的成熟制程产线。这两年赚钱能力也挺强,2023年净利润5.85亿元,2024年直接涨到16.82亿元,妥妥的利润贡献主力。这次收购完成后,中芯国际就100%控股中芯北方了,发行股份的价格定在74.20元/股,交易对手里有大基金一期、北京亦庄国际投资这些机构,总共5家。

这次收购的核心其实是产能整合。中芯北方这条产线已经运营快10年了,设备折旧基本快提完了,2024年净利润一下子涨了187.5%,成了中芯国际实打实的"现金奶牛"。这操作让人想起台积电2021年收购日本熊本工厂,都是通过整合现有产能来巩固布局。中芯这步就是提前算好了,避免重复建产线,还能提高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中芯二季度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已经到76%,把中芯北方完全收进来后,12英寸产线的协同效应会更明显。

从财务角度看,这次收购增厚利润的意图很明显。中芯北方和中芯京城之前是合并报表的,2025年上半年两家一起赚了12.6亿元,但中芯京城刚投产没多久,正处在设备折旧的高峰期,其实是拖累了整体利润的。要是单独把中芯北方并进来,按它2024年16.82亿元的净利润算,这次收49%的股权,能直接给中芯国际的归母净利润增加约8.24亿元。之前华虹公司2024年收购华虹五厂后,净利润就增长了15%,中芯这次操作可以说是半导体行业“存量优化”的典型。当别人还在为新产能爬坡头疼时,中芯早已学会“从内部挖潜”,好日子在后面。

从股东角度看,大基金一期作为中芯北方32%的最大股东,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快11年,正好到了退出周期。这次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退出,比直接在二级市场减持聪明多了,既不会冲击股价,又能让国有资本回笼再投新项目,实现“循环增值”。2023年大基金退出长电科技也是类似操作,当时还帮长电引入了产业资本优化治理。这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操作,看着像商业骚操作,其实全是理性考量。

说到技术上的长远布局,中芯这次收购更显战略定力。现在全球都在盯着3nm、2nm先进制程较劲,但中芯北方的28nm、45nm这些"老产线",恰恰卡住了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这些"卡脖子"领域的命门。就拿汽车半导体来说,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已经冲到5120亿元,可其中七成还得靠进口,一旦供应链出问题,整个汽车产业都得跟着"趴窝"。中芯北方这些产线,就是在给咱们自己的制造业补"底气"。

笔者认为,中芯国际此次收购绝非简单的财务并表,而是“合纵连横”的产业整合术。中芯通过控股子公司少数股权收购,既避免了新建产线的巨额投入,又快速提升市场份额,这种“以小博大”的智慧,正是中国半导体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的缩影。

这场收购的深层意义,远不止资本运作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证明就算被技术卡脖子,咱们靠内部整合照样能突围。市场别光纠结短期股价波动,老话说"大器晚成",真正的产业巨头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近半导体圈子里并购案特别多,光是8月份科创板就有7起重大重组,其中5起都集中在半导体领域。华虹收华虹五厂,芯原股份也在搞资产整合,中芯这次收购中芯北方,其实是整个行业从"铺摊子"转向"练内功"的缩影。你想啊,前几年大家都忙着建新房,现在发现把老房子重新装修下,住着更舒服还省钱。

这种转变背后是咱们半导体产业的底气越来越足了。以前总觉得别人有的咱也得有,现在明白把自己手里的牌打好更重要。中芯北方这条产线,就像老匠人手里的好工具,看着不起眼,却能打出最实在的活儿。汽车电子、工业控制这些领域,缺了28nm、45nm的芯片就是玩不转,中芯把这些基础坐稳了,后面再冲先进制程才心里不慌。

市场上有些人盯着股价跌了11%就喊"资本游戏",其实是没看懂这步棋的深意。半导体这种重资产行业,从来不是看一天两天的涨跌。台积电当年整合熊本工厂,股价也波动过,现在不照样是全球老大?中芯现在做的,就是把家底夯实,等过两年再回头看,这8.24亿的净利润增厚只是开始,真正的价值还在后头呢。中国半导体要走的路还长,但每一步踩稳了,就不怕到不了终点。

资本市场也看得明白,现在科创板相关的公募基金规模都快1400亿了,资金专门盯着这些"硬科技"整合机会。为啥?因为半导体这行当,单打独斗早就行不通。中芯把中芯北方完全收进来,不光是多了个赚钱的厂子,更是把北京的12英寸产线攥成了拳头——以后不管是汽车芯片还是工业控制芯片,想扩产就能快速响应,不用再从头建线耽误时间。

西方总想着用技术封锁卡脖子,但咱们用这种"内部整合"的办法照样能破局。就像下棋,对方盯着你的车马炮,咱却悄悄把卒子连成了线。等过两年再看,这些今天被嫌弃"老掉牙"的成熟制程,说不定就是撑起中国制造业的顶梁柱。毕竟产业突围这事儿,从来都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看谁走得最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财经   版图   商业   半导体   净利润   股价   产能   操作   熊本   基金   北京   股份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