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重阳节,68 岁的李兴发从茅台酒厂正式退休。可谁也没想到,他第二天一早就拄着拐杖,出现在茅台镇自家酒厂的门口。“今天下沙,我来看看。” 他跟工人打了声招呼,就蹲在高粱堆旁,抓了一把红缨子高粱,放在手心搓了搓。从那天起,李兴发的退休日常,就成了 “每天泡在酒厂”—— 早上看曲块,中午跟工人聊工艺,下午尝基酒,直到 1999 年身体实在撑不住,才没能再去。而他当年蹲过的曲房、尝酒的石桌,如今还留在李兴发酒的车间里,成了 “匠心坐标”。
退休后的李兴发,每天早上 7 点准时到酒厂。第一件事就是去曲房,拿起刚踩好的曲块,用手指敲一敲,听声音:“脆响的是好曲,闷响的是水分多了。” 有次新工人踩的曲块声音发闷,他没批评,而是搬来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示范:“踩曲要像揉面,手心朝下,指根用力,曲块才能紧实 —— 你看,这样踩出来的曲,敲着才响。” 工人跟着学了几天,踩的曲块终于达标,他笑着说:“学手艺不怕慢,就怕不用心。”
中午饭,李兴发总跟工人一起在食堂吃,一碗米饭、一碟炒青菜,边吃边聊工艺。有次聊到 “基酒储存”,年轻工人说 “现在有恒温库,不用怕温度波动”。他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恒温库是好,但老法子也不能丢 —— 冬天要给酒坛裹稻草,夏天要在酒窖洒水,这些都是给基酒‘养性子’,急不得。” 饭后,他还会去酒库转一圈,看看酒坛的封泥有没有裂,标签有没有掉,遇到有问题的,就叫人赶紧修。
下午 3 点,是李兴发 “尝酒时间”。他坐在酒厂的石桌旁,面前摆着几个小瓷杯,分别装着不同批次的基酒。工人会把当天新出的酒端来,他先闻后尝,每尝一杯就说:“这杯酱香够,窖底味差 1%,下次勾调加一点”“这杯醇甜够了,就是留香短,再存半年”。有时尝酒尝得舌头发麻,他就喝口白开水,歇 10 分钟再接着尝。有次儿子劝他 “少尝点,对身体不好”,他却说:“我的舌头就是‘检测器’,多尝一口,就能多帮大家把道关,酒才不会出问题。”
1998 年冬天,李兴发得了重感冒,说话都费劲,却仍要去酒厂。儿子没办法,只好推着轮椅带他去。到了曲房,他指着曲块,用微弱的声音说:“湿度…… 有点高,开窗…… 通风。” 工人赶紧照做,他看着曲块,才放心地闭上眼。
现在,李兴发酒的车间里,还保留着他当年的 “工位”—— 曲房里的小板凳,酒库旁的石桌,甚至他用过的尝酒杯,都摆在玻璃柜里。酿酒师们说:“每次路过这些老物件,就像看到李厂长蹲在那看曲、尝酒 —— 我们得把他的日子,过成酒厂的日常,才能守住他的手艺。” 开瓶李兴发酒时,那股醇厚的酱香里,藏着的正是李兴发退休后,每天蹲在酒厂的时光 —— 那是最朴素的匠心,也是如今每一瓶酒,都带着温度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