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终于按下了降息按钮,这不仅是美国货币政策的一次大拐弯,更像是一块多米诺骨牌,直接推倒了中美利差长期倒挂的格局。
原本受制于外部高利差压力的中国货币政策,也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喘息和腾挪空间,人民币汇率的绷紧状态缓和了,资本流动的焦虑也开始松动。
接下来,中国可以更从容地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接下来局势会怎么走?
中美利差倒挂的结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经济格局悄然生变的缩影。
从2022年起,美联储为了遏制通胀连番加息,一度将联邦基金利率推至20多年来的最高点。与此同时,中国为了托底经济,维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中美利差一度倒挂超过300个基点。
这种利差不仅对人民币汇率形成长期压力,也让中国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不过,这种局面在2025年下半年出现了转机,随着美国通胀持续降温,就业市场逐步降温,美联储终于在9月正式宣布开启降息通道。
根据多家官方媒体报道,美联储本轮降息的节奏是温和的,但态度明确,意味着其货币政策已从抗通胀的“刹车模式”切换至“保增长”档。
这对中国而言是重大利好。因为美联储降息一旦成型,就会削弱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改变全球资金流向,从而减轻中国面临的资本外流压力。
而中美利差的逐步收敛,说明人民币资产和政策空间正重新获得市场认可。
利差的正常化,不只是数字上的变化,它背后是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基础在加强,是中国央行决策的自主性在增强。过去几年,中国货币政策不得不在“稳增长”和“稳汇率”之间小心取舍。
现在,这种两难的格局终于迎来缓解。换句话说,美联储降息,就像是给中国的央行“松绑”了一样,允许它更大胆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站在当前这个节点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进入一个以“我”为主的新阶段。
中国央行近期多次强调,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政策工具,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这种表态不是空话,而是建立在当前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基础上的。
美联储一旦转向,中国央行就不再需要被动防守,而可以主动出击,按照国内经济节奏来制定利率和货币投放策略。
当前,中国央行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无论是降准、降息,还是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工具,都能实现精准调控。
特别是结构性货币工具,比如面向小微企业、绿色项目、科技创新等特定领域的定向支持,正在成为政策发力的重点。
随着利差压力的缓解,中国不再需要为了稳住汇率而牺牲国内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可以更专注于解决本国的“痛点”问题,比如企业融资难、高质量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过渡。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正在稳步下行,2025年第三季度,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已经降至3%左右,个人按揭贷款利率更是刷新了历史低点。
这意味着政策传导渠道正在畅通,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居民的负担都在减轻。市场对未来的流动性预期也更稳定,这对经济恢复和消费信心的重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而且,货币政策的“以我为主”,不仅仅体现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更体现在政策制定的逻辑上。过去几年,中国央行在外部不确定性中始终保持克制和定力,没跟风美联储激进加息,也没有盲目放水。
这种冷静和节制,使得中国在全球货币政策动荡中维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为今天政策转向积累了宝贵空间。
利差正常化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人民币资产的重新定价开始显现。
过去两年,部分外资因利差过大和汇率波动选择撤出中国市场,但随着中美利差回归常态,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正在回升。
中国债券市场和A股市场近期已经出现境外资金重新流入的迹象,多家外资机构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重新看好。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中国资产的回报率在全球范围内仍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参与门槛逐步降低。
尤其是债券通、沪深港通等机制的持续深化,使得境外资金可以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汇率稳定机制的成熟,也是吸引长期资本回流的重要因素。中国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搞一刀切的干预,也不放任市场剧烈波动。
央行通过逆周期调节、远期结售汇等多种方式,有效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了汇率大起大落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种稳定性,在当今全球货币市场波动频繁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货币政策自主化的同时,中国也没有放松对外部风险的防控。金融双向开放和风险管理是同步推进的两条腿。
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同时,中国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机制,提升金融监管科技水平,强化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此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也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套期保值工具来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市场整体的外汇风险中性意识明显提高。
这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供了外部支持,也为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利差、汇率、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逻辑重构的关键节点。
美联储降息只是一个开端,后续的全球资本重新配置、中国政策的灵活应对以及市场预期的稳定运行,将共同决定这次“松绑”能否转化为真正的“提效”。
人民币资产的价值正在重估,货币政策也终于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中美利差倒挂的终结,不仅意味着阶段性风险的解除,更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进入了一个更加主动、更加灵活的新周期。
在全球资本流动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政策优势、资产潜力和市场韧性,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吸引力中心。
美联储的降息,像是一个信号,催化了这场格局的转换。而接下来,全球资本将用脚投票,见证这一场从“压力中突围”到“战略转身”的货币政策新时代。
信息来源:
鲍威尔暗示美联储将再次降息/中国新闻网2025-10-15 15:05
凌晨突发!美联储,降息大消息!/中国经济网2025-10-15 08:16
美联储重启降息,对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有何影响?/财经杂志2025-10-08 18:57
凌晨重磅!美联储主席最新表态,事关降息、缩表2025年10月15日 07:39来源:期货日报
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2025年10月17日 18:56 金融时报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