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爸掉了20多颗牙,硬是活到了95岁。”
“哼,我邻居牙齿一颗没掉,结果70出头就走了。”
这样的说法你是不是也听过?甚至在亲朋聚会、微信群里,一句“掉牙多的人反而活得久”被传得神乎其神。难道老了掉牙,真的是“长寿的象征”?牙齿的命运,真能预示人的寿命?
这个看似荒诞的说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误解和盲区。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话题的“牙齿迷雾”,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65岁后掉牙多,到底是不是长寿的标志?
先说个真实的例子。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多中心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超过50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为期5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自然牙保留数少于10颗的老年人,其死亡风险比牙齿保留较多者高出约2.3倍。
与网络传言牙齿掉得多,反而活得更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以假乱真”的说法?这一误区的流行源于人们对牙齿老化认知的模糊。
很多人以为老年人掉牙是自然规律,但牙齿并不会因为年龄本身而掉落,而是疾病的结果。
从医学角度来看,导致老年人牙齿脱落的头号“元凶”是牙周病。
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炎症,会破坏牙齿周围的组织,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而这种炎症和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2022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发的一篇综述指出:牙周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老年疾病密切相关。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牙齿的好坏,不只是嘴巴的事,而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有研究甚至发现,牙齿越少,吃东西越差,营养摄入越不均衡,身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
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B12和钙的摄入受限,会让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肌少症、骨质疏松等问题。
也就是说,牙掉得多,不但预示着口腔健康恶化,还可能是全身慢性病的外在表现。
那为什么还有人坚持认为掉牙多的人活得久?这其实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少数的长寿掉牙者,而忽略了更多因掉牙导致营养不良、反复感染甚至生活质量下降的老人。
就像看到买彩票中奖的人上电视,却看不到背后成千上万颗粒无收的普通人。
还有一种说法值得警惕:“掉光牙就镶上呗,有啥大不了?”这看似合理,其实存在不少误区。
即使安装了义齿,咀嚼效率仍远低于天然牙。2024年《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平均仅为自然牙的25%-30%。
咀嚼功能下降,意味着食物不能充分研磨,影响消化吸收,增加胃肠负担。
牙齿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口腔健康直接影响说话、社交、心理状态。
不少老人因为牙齿不好,不敢和人交流,逐渐变得孤僻抑郁。2023年《中华精神科杂志》上的一项调查显示,牙齿脱落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是牙齿完整者的1.8倍。
这说明,掉牙不仅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问题。
说到这儿,也许你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守住晚年这口“牙福”?首先要明确一点:牙齿掉不是命,保得住才是真本事。
第一,要坚持定期口腔检查。很多人认为只有牙疼才需要看牙医,其实牙周病初期往往无明显症状。
就像高血压一样,等到出现明显问题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
第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斜刷法(Bass法)被认为是清除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
每天早晚各刷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并使用含氟牙膏,有助于预防龋齿和牙龈炎。
第三,别忽视牙线和牙间刷。刷牙只能清洁牙齿表面,牙缝中的残渣如果不清理,很容易滋生细菌,诱发牙周炎。
使用牙线已被多项指南推荐作为日常口腔护理的重要步骤。
第四,饮食上少糖少粘,多咀嚼。糖是细菌的“口粮”,而粘性食物更容易附着牙面。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胡萝卜、芹菜,不仅促进咀嚼,还能刺激唾液分泌,清洁口腔。
第五,戒烟限酒,防止牙周萎缩。吸烟者患牙周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5倍以上。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抑制牙龈的免疫反应,加速牙槽骨吸收。
第六,关注全身健康,防控慢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都会影响牙周组织健康。
口腔健康管理不能局限于牙医,还应纳入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体系中。
从心理层面说,口腔健康还关乎老年人的尊严与自信。我们常说“老有所养”,但“养”不仅是经济支持,更包括身体和精神的完整。
一口好牙,既能吃得香,也能笑得开,是晚年生活质量的基石。
回到最初的问题:“掉牙多的人活得久”到底有没有道理?答案已经很清楚——这是一种误导。
真正长寿的老人,往往不是掉牙多,而是牙齿好、生活规律、心态平和、营养均衡、定期检查的人群。
如果你身边还有人把掉牙当“长寿证”,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
让更多人知道,牙齿不仅影响吃饭,更关乎生命质量。
一口好牙,不只是咀嚼工具,更是健康人生的“守门员”。
从65岁开始,牙齿的命运,也许真的能告诉你,未来还能活多久。
参考文献:
[1]李强,王晓慧,张宏等.牙周健康与老年人全身疾病关联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2):1345-1351.
[2]陈洁,刘莹,赵志强.全口义齿对老年人营养摄入及咀嚼效率的影响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4,40(03):215-219.
[3]周蓉,李玉红,王莉等.老年人牙齿缺失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04):287-29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