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知识】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推翻元朝称帝,成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嘉靖34年(即公元1556年1月23日)在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现代科学家根据历史的记录,推测此次地震震级为8.25级。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明朝之薛己的外科系列《外科发挥》、《外科心法》;本期介绍明朝时期中医药著作之薛己的外科系列《外科经验方》《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
明万历刻本薛氏医案《外科经验方 》
(一五O)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3、《外科经验方》内容简介
《外科经验方》明代著名医家薛己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编著的一部专注于外科等多种外科疾病的验方。全书共分述了肿疡、溃疡、疔疮、乳痈、瘿疬、囊痈、痔疮、便痈、悬痈、臁疮、汤火疮、破伤风、小儿丹毒共十三种疾病的一些外科验方。其内容与作者另外的两部著作《外科心法》《外科发挥》的内容互有参差。
一、肿疡:主要介绍了包括人参败毒散、托里消毒散、仙方活命散、金银花汤、忍冬藤酒、槐花酒、神功散共7种治疗肿疡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二、溃疡:主要介绍了黄芪人参汤、乳香止痛散、雄黄解毒散、猪蹄汤、神仙蜡矾丸、加减八味丸、太乙灵应膏共7种治疗溃疡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三、疔疮:主要介绍了夺命丹、槐花酒、忍冬藤酒共3种治疗疔疮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四、乳痈:主要介绍了神效瓜蒌散、消毒散共2种治疗乳痈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五、瘿疬:主要介绍了益气养荣汤、夏枯草汤、如神散、散肿溃坚丸、加味败毒散(即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子、玄参)、神秘散、时效针头散、琥珀膏、清胃散、玄参升麻汤、槐花散、碧云、金钥匙、破关丹、治诸骨鲠共14种治疗瘿疬和1种治诸骨鲠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六、囊痈:主要介绍了加味泻肝汤、乌金散、加味小柴胡汤共3种治疗囊痈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七、下疳:主要介绍了胜金散、加味泻肝汤、加味小柴胡汤共3种治疗下疳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八、痔疮:主要介绍了槐角丸、双解散、秦艽白术汤、祛风润燥汤、治痔疮下疳疮、治便红共5种治疗痔疮和1种治便红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九、便痈:主要介绍了双解散、荆防败毒散、加味泻肝汤、仙主活命饮、托里消毒散、加味十全大补汤、神效瓜蒌散、补中益气汤、补骨脂散、制甘草共10种治疗便痈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十、悬痈:主要介绍了加味小柴胡汤、清心连子饮、加味托里散、加味十全大补汤共4种治疗悬痈的验方组成、治则、剂量以及临床用药加减方法。
十一、臁疮:主要介绍了隔纸膏治疗臁疮湿毒疮的方法与应用。
十二、汤火疮:主要介绍了柏叶散、治冻破成疮或手足皱裂的方法与应用。
十三、破伤风:主要介绍了玉真散治疗跌打损伤或破伤风的方法与应用。
十四、小儿丹毒:主要介绍了五福化毒丹、神仙解毒万病丹治疗小儿丹毒的方法与应用。
《外科经验方》作为薛己外科著作之一,与其《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著作共同构成了薛己的外科医学体系,其内容互有参差,对后世外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外科精要注》
14、《外科精要注》内容简介
《外科精要注》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对宋代医家陈自明成书于公元1263年的《外科精要》的原文进行校对,修正错讹并给予增补,并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对原著中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进行深入解读,其内容以外科疾病尤其是痈疽的辨证施治为核心,结合薛己自身临床经验,对原著进行系统阐释并附验案,形成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外科专著。薛己强调痈疽需辨阴阳、表里、虚实,提出痈疽未溃属实,已溃属虚的辨证纲领。在原著基础上,增加针法、灸法、外敷药等具体操作细节,如隔蒜灸、骑竹马灸等,并附操作图示。
薛己在书中附载大量临床验案,涵盖痈疽、背疽、脑疽等多种外科疾病。这些案例详细记录了辨证思路、治法选择及用药剂量,为后世提供可借鉴的临床范式。
《外科枢要》
15、《外科枢要》内容简介
《外科枢要》是明代著名医家薛己编著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外科疾病诊疗的专著,成书于1571年,全书共四卷,内容涵盖疮疡辨证、各部疮疡证治、验案及方剂,强调整体观与温补脾胃、肾命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外科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内容介绍:
一、卷一:载有21个论疮疡的诊候辨证论述,系统论述了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疮疡五善七恶辨证、疮疡当明本末虚实、疮疡用针宜禁、疮疡欲呕作呕、疮疡用汗下药、疮疡围寒凉之药、疮疡泥用定痛散等论述,强调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提出疮疡未溃属实,已溃属虚的辨证纲领。
二、卷二至卷三:载各部疮疡的证治。分述了包括全身各部疮疡包括痄腮、发背、乳痈乳岩结核、疔疮、肺疽肺痿、胃脘痈、肠痈、腹痈、流注、鹤膝风、天泡疮、赤白游风、疥疮、附骨疽、臀痈、囊痈、悬痈、便痈、下疳疮、痔疮、便血、脱肛等30余病的病因、症状及治法,附大量验案。
三、卷四:附有治疮疡各症附方。总列了治疗疮疡方剂151首,其中外治方18首(如麦饭石膏、隔蒜灸),内治方133首(涉及中药172种,用药总次数1077次)。
《外科枢要》反对滥用刀针,主张疮疡成脓后应以药物托里排脓,认为刀针会加重气血损耗,延缓愈合。提出即便以针刺排脓,也应先药后针,体现中医整体观。
【作者薛己简介】
薛己(公元1487—1559年):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医学世家,其父薛铠(字良武)为弘治年间太医院医士,擅长儿科及外科,著有《保婴撮要》一书。薛己自幼受家庭医学熏陶,熟读古医典著作,并随父习医,他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尤以外科和内科闻名,是明代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进士、明朝官员、藏书家沈谧(字静夫,号石山,又号石云。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在为其写的序中说:“吴郡立斋薛君,雅好岐黄《素》《难》之书,每为人治病,察色辨脉,变药立方,增除横出,优游容与,俟其自然。不示功,不计程,期在必起。时精绝技,医者不能及。尤旁通外科、女科之术。”
明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薛己因医术精湛,补为太医院院士被选入太医院;
明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薛己提为太医院院使(太医院最高官职),成为宫廷御医;在太医院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珍贵医籍和临床案例,进一步提升了医术;
明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
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
嘉靖七年(即公元1528年):薛己因用苦瓜、山药配伍玉竹、葛根煎服治愈皇太后蒋氏的消渴症(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获嘉靖帝嘉奖,为其母加尊号“慈仁”;
薛己一生著述颇丰,校注并撰写医学著作数十种,涵盖内、外、妇、儿、本草等多科,著有《本草约言》(即《药性本草》和《食物本草》合称)、《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女科撮要》、《口齿类要》、《正体类要》、《疠疡机要》等。
还校订了《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十种古籍。
【桃花岛陈药师评论】一代医道宗师薛立斋:温补济世,德泽千秋。
在明代医学的璀璨星河中,薛立斋宛如一颗耀眼的医界恒星,以其卓越的医术、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崇高的医德,照亮了中医发展的前行之路,成为后世医家敬仰的典范。薛立斋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他融合了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前代医家的精华,自立一家之言。薛立斋的温补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体系和临床实践之中。薛立斋不仅医术精湛、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医德高尚。他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不论贫富贵贱,都竭尽全力进行治疗。他的这种仁心仁术,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和尊敬。薛立斋以其卓越的医术、深邃的学术思想、丰富的著作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明代医学的杰出代表。桃花岛陈药师有诗为赞:
新甫悬壶济世长,立斋医道冠吴乡。
精研内外承家学,博采众方著典章。
不效时流施寒凉,独开温补重脾阳。
千金良剂活人术,青史留名万古芳。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