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日本软银已不是第一大股东,阿里谁说了算?

当阿里巴巴市值再度突破3万亿港元,股价一路狂飙,所有人都好奇:这艘巨舰的掌舵人究竟是谁?

然而,当你深入探究,会发现一个惊人事实:曾经的软银和雅虎早已套现离场,如今没有任何股东持股超过5%!

一个看似“群龙无首”的万亿帝国,却能精准转向、大刀阔斧改革

这背后,究竟是何方神圣在幕后运筹帷幄,牢牢掌控着阿里的未来?

看不见的董事会操盘手

阿里最近的风头,确实不小。股价表现相当抢眼,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96%,这让它的港股市值稳稳地重新站上了3万亿港元的大关。

然而,如果你现在去翻一翻阿里巴巴的股东名单,恐怕会发现一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现象。

曾经的第一大股东,日本的软银集团,经过多次减持套现了千亿美元巨款后,如今的持股比例已经微乎其微,只剩下大约0.2%。

另一位曾经的大股东美国雅虎也早已离场。放眼望去,没有任何一个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这是一家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的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几乎“无主”的股权结构下,这家巨头的方向盘,到底握在谁的手里?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只看股权,得看制度。

阿里巴巴的核心控制权,压根就不依赖于谁的股份多。它的定海神针,是一套被称作“合伙人制度”的独特设计。

这套制度的核心权力,简单粗暴地讲,就是合伙人有权提名和任命董事会中的大多数成员。

这意味着,无论股东是谁,持股多少,最终决定公司战略走向的董事会,实际上是被这个合伙人圈子牢牢掌控的。传统的股东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被架空了

这套玩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被“逼”出来的。

在公司上市前,马云就曾遭遇过来自当时大股东雅虎发起的控制权危机。那次惊险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创始团队的控制权焦虑。

所以,即便今天马云的个人持股比例只有约2.37%,蔡崇信约为1.5%,整个管理层加起来也不到2%,但他们却能通过这个制度实现“有主”的决策。

尤其是马云和蔡崇信,他们被设定为“永久合伙人”,这无疑是给这套权力防火墙上了双重保险。

蔡崇信

换帅如换刀

这套制度不仅仅是防御性的,它在关键时刻,更像一把主动出击的手术刀,用来强力纠正公司的战略航向。过去两次备受瞩目的CEO更迭,就是这套权力机制最直接的实战演练。

马云亲自任命的第一位接班人陆兆禧,在CEO的位置上待了不足两年。

他的下台,并非个人能力不行,而是在于他所执行的一系列战略,已经不再符合背后那个核心控制圈的预期。

陆兆禧

接替他的张勇,任期长达八年,可以说功劳苦劳都有。但最终的卸任,表面看是公司市值被拼多多超越,深层原因则是在核心电商业务上,未能有效应对市场的剧烈变化

这触发了控制核心的“危机干预机制”。

最有意思的是,尽管马云早已不在任何具体行政岗位上,但近期他对公司事务的参与度却显著增加,甚至被报道在幕后指导运营,还亲自现身阿里园区。

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那个核心控制力始终在运作,人事变动,只是它贯彻战略意志最直接的手段。

全下AI,云上豪赌

随着吴泳铭的上任,这套强大的控制力机制,正在进行其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应用:将整个集团的未来,押注在“AI+云”这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赛道上。

吴泳铭本身就是阿里巴巴的18位创始人之一,技术背景深厚。他与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联名发布的致股东信中,明确将阿里云定位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吴泳铭更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AI就像是“电”,而云计算网络就是输送能源的“电网”。

吴泳铭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阿里计划在未来3年,为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3800亿元。

这个数字,比过去十年的投资总和还要多。这种规模的资源调动和战略决心,本身就是强控制力最直接的体现。

这场豪赌目前看初见成效。阿里云最近一个季度的收入达到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了三年来的增速新高。

其中,AI相关产品的收入已经占到外部商业化收入的两成以上。公司甚至还在开发新的人工智能芯片,意图在核心技术链上建立壁垒。

铁腕也怕市场铁拳

然而,强大的内部控制力,并不能消除外部市场的残酷竞争和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反,高度集中的决策模式,一旦判断失误,反而可能放大风险。

在国内,云市场早就杀成了一片红海。

华为云、腾讯云等对手通过“以价换量”的策略步步紧逼,阿里的市场份额已从高峰时的46.4%下滑至39%。

放眼全球,阿里云更是要直面亚马逊AWS、微软Azure这些真正的巨头。它大约4-5%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四,追赶之路异常艰难。

出海战略虽是热潮,但数据合规、本地化运营等难题,每一步都是考验。

技术和商业化本身也充满挑战。公司曾多次发生技术故障导致全球服务中断,安全漏洞事件也暴露了流程缺陷。

更现实的问题是,尽管AI需求旺盛,但国内市场始终缺乏能大规模提升用户付费意愿的杀手级应用,商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

市场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反应是直接的。高盛曾在2020年给出阿里云超8000亿元的估值,但到了筹备分拆上市时,市场估值已大幅缩水至约2000亿元。

强控制力可以改变战略,却无法单方面改变市场的估值逻辑。

结语

其实,阿里无论换多少股东,换多少个接班人,都是马云说了算。

说到底,阿里巴巴这套独特的“控制权-战略”耦合机制,就是一把极其锋利的双刃剑。

它赋予了公司在关键时刻自我革新、破釜沉舟的强大执行力,这也是它在后电商时代寻求突破的核心优势所在。

然而,这也意味着,整个公司的命运,几乎完全系于核心决策层的战略判断。

在AI这个充满未知与变数的赛道上,一旦判断失误,强大的执行力反而会加速资源的错配。

最终,阿里的未来不仅取决于马云的回归和吴泳铭的执行,更取决于这套机制能否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中,做出持续正确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阿里   日本   港元   市值   崇信   战略   公司   阿里巴巴   股东   控制力   核心   控制权   合伙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