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8月24日报道,8月23日,南海中沙海域传来捷报:中山大学“海琴”号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完成首次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4140米,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能力再上新台阶。这台重达数吨的“钢铁蛟龙”在漆黑深海中展现的精准操控能力,让国际同行再次聚焦中国深海探索的“加速度”。
这片平均水深超3000米的神秘区域,藏着深海科考的“天然实验室”。中沙海槽的地壳结构独特——上地壳缺失窗口宽达20公里,中下地壳直接裸露于海底,这种极端地质条件正是检验ROV抗压性能的“试金石”。更关键的是,中沙海台上升流区活跃的生物群落,为“海琴”号搭载的高清摄像机和基因采样器提供了绝佳研究对象。在4140米深处,ROV不仅完成了海底地形测绘,还首次获取了南海北部陆架坡折断裂带的沉积物样本,这些数据将揭示海底麻坑形成的百年尺度演化规律。
当“海琴”号在南海深处悬停时,它承受的水压相当于600头非洲象站在指甲盖上。为突破这一极限,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团队采用钛合金蜂窝结构耐压壳,配合自适应电压补偿技术,让电能通过千米铠装缆稳定传输。这种技术突破使“海琴”号的作业半径比传统ROV扩大3倍,其搭载的多功能机械手能在4000米水深精准抓取直径2厘米的深海管虫,误差不超过0.5毫米。对比美国正在研发的4000米级mROV(计划2027年投用),“海琴”号已实现从实验室到实战的跨越。
此次试验的真正价值,在于“海琴”号与“海斗一号”的协同作业。当“海琴”号在4000米级深度开展精细化观测时,全海深ARV“海斗一号”正下潜至万米深渊,两者形成覆盖浅海到超深渊的立体探测网络。这种“高低搭配”在人工鲸落实验中尤为关键——通过同步监测鲸落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科学家首次发现深海生物能在10年内将鲸骨有机质转化效率提升300%。更令人振奋的是,“海琴”号采集的深海沉积物中,已检测到3种潜在新物种的DNA序列,这些发现或将改写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版图。
从蛟龙号载人深潜到“海琴”号ROV,中国深海探索正从“看得深”转向“看得细”。当这台“钢铁蛟龙”在南海深处亮起探照灯时,它照亮的不仅是海底山脉,更是人类认知海洋的新维度。你认为6000米级ROV将如何改写深海科考规则?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中山大学官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数据支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Tectonics》期刊)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