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砖路原址展陈,地铁站变身“博物馆”讲述城市千年脉动

一段明清时期砖铺道路遗迹,静静陈列在现代化的地铁站厅,讲述着南京城的千年文脉……8月6日,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核心换乘站夫子庙站惊艳亮相。地铁站厅内,展出了一段明清时期的砖铺道路,这也是夫子庙站在建设期间发掘的考古成果之一。

这是南京地铁首次在站内展出施工期间发掘的文物,“古道”与“轨道”在此奇妙同框。当乘客走进夫子庙站,便能与这些古老的遗迹近距离接触,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往昔岁月里街道上的人来人往,触摸到历史的厚重纹理。

城市文脉在“脚下”,唤醒大中街千年繁华

2021年,伴随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这里展开了系统考古发掘。共发掘出道路、灰坑、沟等各类遗迹85处,出土小件文物173件,陶瓷、砖瓦等各类标本30余箱。

其中,最瞩目的便是层层叠压、跨越宋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道路遗迹。经地方志、古地图等文献考证,此处发掘的道路遗迹应为宋代至明清时期,南京城内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古称大中街。五代至南宋时期此路连接东门与龙光门,明清时期连接大中桥与三山门(水西门)。道路两侧衙署、府馆、祠庙林立,宋代有建康府贡院、军器库、都作局,明清有江南贡院、洞神宫、江宁按察使署、江宁巡道署等。

清朝中后期,东起淮清桥、西至朱雀路(今太平南路)的这一段街道,是当时南京城最著名的古玩市场,故称奇玩街,后逐渐改称奇望(旺)街。民国时期,此街被拓建为新式马路,命名建康路。

考古揭示的道路遗迹信息极为丰富,为认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面貌和研究南京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以其中一条宽约8米的东西向道路L12为例,其主体为青砖侧立错缝铺砌,设有道路中缝、锁边石及路沟。这些饱含历史密码的砖石,见证了南京城市格局的千年演变。

古道原址“安家”,市民逛地下博物馆

随着5号线全线实现贯通运营,南京地铁线网运营总里程突破500公里大关,由484公里增加至508公里,车站总数由234座增加至255座。

城市发展疾驰向前,南京始终将文化根系紧握掌心。15年前,当地铁3号线规划穿越夫子庙区域时,就曾体现了南京对2400年地下文脉的敬畏。面对夫子庙地下六朝至明清的密集文化层,建设部门最终作出抉择:将原定于夫子庙站点东移300余米至平江府路,以避开乌衣巷、江南贡院等历史遗存的核心区。

如今,同样是夫子庙站,南京又选择了一种极具开创性与温度的保护方式:结合5号线站厅建设,将道路L11与L12遗迹本体安置保护于原址下方的站厅,与轨道交通一同见证着南京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15年前,站点规划的“让路”,保留了夫子庙地下未被惊扰的文明密码;如今,换乘站内的“共融”,则让沉睡的砖石成为城市记忆的讲述者。

当乘客步入站厅,就可以近距离凝视这些承载了无数古人足迹的砖石。它们不再是博物馆中隔绝的展品,而是成为现代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与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一起,无声讲述着城市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故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刘伟娟/文 吉星/摄 苏蕊/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历史   原址   明清   博物馆   千年   城市   夫子庙   南京   道路   遗迹   时期   贡院   东西向   文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